不斷停課復課 難適應 學生求助飆三成

【記者陳彥婷報道】學校在疫下停止面授課堂,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響,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兒童與青少年的求助個案自去年6月起大增,數字較以往高出兩、三成,普遍是因停課又復課下難以適應,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及抑鬱等,有8歲男童強迫自己洗手至雙手紅腫、有中學生無法上學,甚至有人出現輕生念頭,呼籲家長多關注子女的情緒,及早求醫。

追趕進度感壓力 有輕生念頭

假如你有三個願望,你想要甚麼?「去天堂!」這是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與一名中五學生的對談。「一名10多歲的人,有甚麼令他們認為放手比走下去更易?」疫情令社會停擺,陰霾籠罩下,亦令青少年的心理受到影響。

林美玲指,臨床而言,受情緒困擾的求助個案自去年6月起大增,到復課時達到高峰,數字較以往高出兩、三成。經歷多次停課又復課,她留意到個案出現不同程度的壓力病徵,如上網成癮、失眠、專注力下降、肚痛、緊張等,甚至有輕生念頭,認為如疫情持續,個案會繼續上升。

升中四的Amanda(化名)因要追趕上課進度,復課後一個月因壓力問題,開始出現頭痛、肚痛,一星期只上課一天,缺課更難追進度,形成惡性循環。林美玲評估Amanda患有焦慮症,現時要服用血清素;8歲的德仔(化名)自去年2月開始失眠,出現輕微潔癖,每小時洗手2、3次至雙手紅腫,又很介意別人碰到他,經醫生開解後才有好轉。

林美玲解釋,學生停課,生活變得沒有規律,突然重新復課,學校要追趕課程,學生難以適應,「就如橡筋,突然一拉就會斷。」對於年紀較輕的患者,或會受家長蜂擁搶購防疫用品,或新聞報道死亡個案時所影響,會出現焦慮情緒。她指若未有即時處理,會影響學生的自我價值,呼籲家長多關注子女情緒、留意他們的行為差別,有需要便尋求社工、專業人士意見。

醫管局於2019至20年度為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預約數目為11,800宗,輪候時間中位數約80個星期,有見及此,網上慈善平台「意贈慈善基金」在網上籌款,希望為80名疑有情緒問題的基層兒童及青年提供免費精神科初步評估,並為40個家庭提供支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