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災難性棄塑潮 當局不應漠視

面對前所未見的疫症肆虐全球,許多人認為是大自然的反噬,是人類為自己種種破壞生態的劣行付上代價的時候。人類需要居家避疫,從而改變過往的生活模式,使經濟活動放緩,全球碳排放量大幅下降。表面上,空氣污染得到紓緩,地球終於能夠稍作喘息,卻驟然面臨更嚴峻的生態危機──塑膠垃圾。

即棄餐具用量急增

有環保團體推算,在晚間禁止堂食的政策下,香港每日棄置約5,000萬件即棄塑膠餐具。一個月下來,就會有超過10億件塑膠垃圾。除了加重本港廢物處理系統的負擔,對於生態環境更是後患無窮,實在不應忽視其帶來的災難性後果。無疑,全世界均在集中資源應對公共衞生問題,全力恢復社會正常運作,但若我們以抗疫為由將環保議題拋諸腦後,豈不是在漠視大自然發出的警號而一錯再錯?

相反,如果政府能在此時推動社會反思,是次疫症可以是提升全民環保意識、改變「耗塑」習慣的契機。過去10年,港府在環保方面表現得「熱切」非常,有加強宣傳推廣環保教育,亦有建議業界自願「走塑」。不過,種種措施就不見得有真正帶來顯著的環保效益,似乎更似是說完就算。至於做或不做,當局就「樂意地」跟隨公眾的意願,各自享受活在自己的「舒適圈」之內。

以這種態度推動環保,社會又怎會積極配合?誠然,如果政府只單純呼籲市民自備飯盒餐具,強調塑膠對環境的禍害,成效一定非常有限。我們相信,一般的市民大眾都深知塑膠對環境影響深遠,只是人類的天性始終是貪求方便,沒有甚麼會比得上當下省時便利所帶來的快感。

有人指出,如果像膠袋稅一樣每個收取5毫子,成效可能近乎零,大家購買外賣餐飲,應該不會在乎一元幾角。相反,徵費太貴的話,又肯定會惹來各界抨擊,指政府增加基層市民的經濟負擔。然後,要商討一個合適的定價,以港府的行政速度推算,可能要等個三五七年,或者像醞釀15年的垃圾徵費計劃一樣,亦是只有等完又等。

的確,要解決即棄塑膠垃圾問題可以有許多可能性,亦可以從不同環節着手。首先,要理解塑膠受歡迎的原因,一是由於成本太過低廉,難以找尋價格相若的代替品;二是港人已經習慣成自然。

針對第一個原因,政府不一定要將使用塑膠的成本直接轉嫁至使用者身上,不妨增加與製造商的溝通及彼此協作的關係。舉例來說,政府可以為環保餐具製造商提供更多的援助,並鼓勵在公營機構全面使用其產品,促使大量生產並進一步降低製造成本,從而拉近與塑膠物料在經濟效益上的差距。另外,當局亦可呼籲餐廳收取自願性塑膠費用,培養市民自備飯盒的意識。

事實上,只要做到政策到位以至訊息清晰,市民應不會認為有利各方的環保措施是艱巨的不可能任務。試想想,我們每拖延一天不解決即棄塑膠的問題,世界上就會多千萬件需要幾百年才能分解的垃圾,海洋就有更多的生物品嘗人類請客的「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