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撤辣誠好事 奈何建屋仍無計

傳聞被中央打回頭而需重做的《施政報告》,拖延逾月後昨日發表,奈何仍然不脫炒冷飯本色,重中之重的拓土建屋毫無寸進,遑論突破思維,不過是重複過去推出的措施,拋出一堆數字自我貼金而已。唯一德政算是工商舖終於撤辣,為救市行出正確一步,但住宅物業何時減辣或撤辣,仍是遙遙無期。

疫情重擊 交投暴跌

工商舖撤辣的消息,本報早在本月初已有獨家報道,現在終於落實,反映港府總算順應民意。事實上,金管局今年8月放寬「非住宅物業」按揭貸款的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措施,意即減辣,但做一半不做一半,救市作用輕微,始終都要全面撤辣。特首林鄭月娥表示,行政會議已通過印花稅條例,由今日起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印花稅辣招。據悉,政府今次下調非住宅物業印花稅,將會回復至2013年前的第2級標準稅率,即最低100港元,最高為樓價的4.25%。

地產市道可謂經濟好壞的寒暑表。今年上半年非住宅物業交投數字及樓價均錄得顯著下跌,其中今年9月各類型非住宅物業價格,較2018至19年度最高峰時期分別下降13%至19%;今年上半年的總成交量,亦較實施雙倍印花稅前的2012年下半年數字暴減80%。正如地產代理指出,疫情重擊香港經濟,工商舖市場首當其衝。今年首3季工廈億元或以上的成交僅錄得13宗,按年大跌逾六成;中區甲級商廈上月空置率創2008年金融海嘯後新高;第3季四核心區街舖空置率更創下該代理行有紀錄以來新高。

種種數據顯示,工商舖交投陷入冰河期,形勢嚴峻,港府已到了不得不撤辣的時候。撤辣可望釋放市場資金,吸引以往投資住宅的買家轉投工商舖物業市場,亦可鼓勵外來企業買入物業自用,同時有助周轉不靈的業主出售物業減低財務壓力,帶動社會經濟,有百利而無一害。業界亦預期短期內細價工商舖成交宗數會有兩至三成增長,久違的小陽春可期。

誠然,經濟冰封,撤辣由工商舖先行無可厚非,亦符合港府一貫的保守做法,惟何時為住宅物業減辣甚至撤辣,已是港府下一步必須考慮的事,不能再拖。一本通書不能讀到老,當樓市出現不理性亢奮,樓價持續飆升,港府出手管理需求,遏抑樓價,即使違背自由市場原則亦屬情有可原;但當樓市跟隨整體經濟陷入低迷,港府依然無動於衷,企硬不肯撤辣,便是食古不化,昧於形勢。目前住宅租金已顯著下跌,多個藍籌屋苑都驚現劈價放售潮,業主租金收入下降,手持物業又有價無市,辣招早就失卻遏抑樓市的作用,變相鎖死二手樓盤,反而成為業主套現及年輕人上車的絆腳石。港府一味抱殘守缺,必然適得其反。

小修小補 舊調重彈

無可否認,港府堅持不調整住宅物業印花稅的藉口冠冕堂皇,包括住宅物業供應仍然緊絀,樓價仍然處於高水平等,但歸根究柢,這都是源於港府拓土建屋無能。可以看見,《施政報告》雖然提出不少拓土建屋大計,例如重建大坑西邨;港鐵小蠔灣車廠用地上蓋發展制訂分區計劃大綱圖;收回三個位於茶果嶺、牛池灣和竹園聯合村的市區寮屋區;覓得330公頃土地,滿足《長遠房屋策略》未來十年約30.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等,看似眼花繚亂,數字可觀,但實際上都是小修小補,舊調重彈。

單是所謂覓得330公頃土地,主要來自東涌填海、古洞北/粉嶺北和洪水橋/廈村等新發展區的農地和棕地,以及多幅改劃作公營房屋的用地等,全部都是過去已經提出,現在重提一次當交差,而且十畫未有一撇,怎麼可能逃過市民雪亮眼睛?難怪立法會議員批評,房屋土地政策「碎濕濕」、「炒冷飯」,僅重建大坑西邨已非首天知道的事,反映林鄭政府「冇貨賣」,蒙混過關。何況上述政策大都處於規劃或研究階段,最快也要10年後才有樓落成,遠水不能救近火。偏偏港府連推出劏房租金管制解決燃眉之急都不情願,只肯為輪候公屋逾3年的非綜援一般申請者提供現金津貼,還要拖到明年中才實施,簡直連小恩小惠都談不上。

反倒是勞民傷財、庫房隨時一鋪清袋的「明日大嶼」鐵定上馬,天塌下來也不動搖,箇中原因不言自明,當然不是為了解決平民百姓上樓難之苦,而是為背後的中港利益集團服務。眾所周知,明日大嶼是本港回歸以來最大型的基建項目,填海造島從無到有,不僅耗資空前龐大,背後涉及的利益亦是天文數字。所謂有土斯有財,誰能在這基建項目分一杯羹,誰便能坐收數以十億、百億、千億元計的收益,這些利益不會流到普羅市民手裏,只會收歸財雄勢大的中港利益集團囊中,利益輸送彰彰明甚。港府擇惡固執,原因正在於此,然而這真是為香港好嗎?

《施政報告》年年行禮如儀,香港年年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恰恰在於港人治港毫無創新和效率,推出的政策不是敷衍塞責,就是不做不錯,只知向利益集團傾斜。今次遲來的《施政報告》也是一樣,除了為工商舖買賣拆牆鬆綁算是一樁好事,其餘政策乏善可陳,對解決當前困局毫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