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預防關節痛靠有營運動

不少長者因關節退化而痛症纏身,影響日常生活,更易衍生情緒問題。國際調研機構IQVIA今年7月訪問100名本港患者,發現35%受訪者經常感到疼痛,每日多過一次;41%受訪女性的情緒困擾大,較男性多。有專科醫生指出,女性、關節曾受傷或肥胖等人士患病風險較高,一旦確診「傷身又傷心」,建議市民在關節軟骨出現明顯退化前,定期進行適量負重運動及進食營養補充劑強化關節,若出現病徵則要立即求醫。

IQVIA訪問100名平均年齡60歲的關節痛患者,發現全部均有膝關節痛,逾半有肩膀、踝或手腕關節痛;超過一半每周出現至少一次痛症。調查亦顯示,77%受訪女性認為關節痛影響生活質素,遠高於男性的55%;女性更會因關節痛衍生較多負面情緒,例如悲觀或抑鬱等。

年紀大軟骨摩擦變薄 易致變形

老人科專科醫生陳飛表示,衞生署數字顯示超過20%港人患有關節痛或關節腫脹,主因是退化性或發炎性關節炎。發炎性關節炎主要由其他疾病引起,如免疫系統失調等;退化性關節炎則是經長年累月的摩擦勞損,或年紀增長所致,情況較為普遍。他解釋,關節面的軟骨經常被摩擦會變薄,加上關節液分泌隨年紀增長而減少,進一步加劇骨頭之間摩擦,導致關節僵硬、紅腫熱痛或變形。

男士忍痛能力強 負面情緒較少

骨科專科醫生袁智斌補充,除年紀增長外,肥胖、女性及關節曾受傷等患病風險亦較高,其中女性因盆骨較大,膝蓋須承受較大壓力,故較易患病。他又提到,關節痛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困擾,患者即使「坐低唔郁都會痛」,惟中國男性向來較為硬朗,部分即使關節變形亦僅稱「少少痛」,故出現女性負面情緒較多的情況。

袁建議患者要盡早求診,並增強身體機能,避免運動姿勢不當加重傷勢。他指控制體重雖有助減低患病風險,惟不少人未能完全跟隨指示,部分更會以「飲水都會肥」作藉口。陳飛亦指,關節軟骨在出現明顯退化前,適量的負重運動可增加軟骨體積,而葡萄糖胺等營養補充品亦有助補充關節液。惟部分產品質素參差,成效及副作用亦有所不同,籲市民事前先諮詢醫生意見。

53歲的患者盧女士指出,她20多年前生育後體重大增至約70公斤,其後不時出現膝痛,「每行3步要抖一步半。」她指近年情況愈趨惡化,步行亦感到刺痛,不但無法穿高跟鞋,亦擔心會加重親友負擔,只能減少外出社交或旅行。她曾服用止痛藥、貼膏藥貼等,但均未能改善病情,期望未來可在醫生協助下減輕痛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