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大學之亂一周年回望

一年前的11月中,是香港最黑暗的一個星期,先是暴大即香港中文大學爆發「中大二號橋之亂」,然後是理工大學爆發「佔領理大之亂」,兩場大戰延宕幾日,成百上千抗爭者對上數以千計的執法者,一邊是汽油彈、弓箭、石塊,一邊是催淚氣體,最後兩間大學滿目瘡痍,理大損毀最嚴重。一年過去,戰地大學外貌已恢復,但大學的內在似乎一去難回頭。

自《港區國安法》在今年6月30日落實後,本港的動亂活動大減,社會秩序、守法遵紀精神漸重拾舊觀,但象牙塔的衰落及敗退卻無法煞停,兩場暴亂的抗爭者真的攬炒了本港大學,隨之受影響的還有他們的學業、前途,以及香港的教育聲譽。

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只要看看近一年來國際學術機構發布的大學排行榜,包括競爭力、學術、學生就業情況等,本港的大學均在排行榜節節下跌,過去港大、科大及中大在這類排行榜大都保持百名之內,是亞洲區大學的表表者,但今年,3間大學的排名都狠狠插水,被內地、日本、新加坡的大學遠遠拋離。

而本港大學收生亦反映了家長與學生的選擇。今年即使全球受疫情影響,3間大學收取的資優生仍較往年減少,甚至內地、東南亞高材生亦不再來港升學,所以大學收錄的境外生亦大減,香港的象牙塔愈來愈沒有書卷氣,香港作為地區教育樞紐的地位亦岌岌可危了。

排名及教育水平下跌,收生減少及學生質素下跌,一環扣一環,香港的大學教育已進入一個向下急墜的漩渦,本地教育界根本無法制止及改變,因為國際教育界對香港的大學學術表現已打了負評,而本地大學在國際排行榜下跌,必然導致香港要吸引有潛力的準大學生、有質素的人才難上加難。既如此,本港的大學還有甚麼國際競爭力?香港教育最終又進入塘水滾塘魚的困境。當攬炒成功時,大學生們後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