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底線與蛻變

香港人關心大灣區,主要是關心香港會獲得中央政府怎樣的優惠政策優待,和香港是否仍是龍頭。這是典型自私自利和目光如豆的短視。

大灣區是港澳加上珠三角9市。澳門憑着傾國之力的賭博,人均GDP已遠超香港。近月新冠肺炎防疫治疫一改颱風時的怠政,長期清零,制度政策與執行能力已勝香港。還可說澳門規模小、情況特殊,與香港不可比較。可是其他9市,特別是領頭的深圳、廣州,經濟規模已超越香港。廣州與佛山同城化,深圳連合東莞、惠州,還加上汕尾一部,規模更大,潛力更強。香港已不能在珠三角稱雄。

論科技投資,香港更為落後。香港每年的科研經費只及深圳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增長速度更不及,而深圳、廣州且有中央政府的投入。以科技推動智慧城市和經濟轉型,香港與深穗的差距只會逐步擴大。更重要的是深穗和珠三角其他城市廣納人才,至少在內地,包括內地出國留學的人才,他們到當地發展與工作,沒有障礙,只有優待政策和發展機會。

香港對外來人才,特別內地人才,多方設限,不符自由城市的性質,也與1950年前國人自由出入香港相反。

作為新時代城市發展兩個主要因素──科技與人才,香港不如深穗,差距將會進一步擴大。香港的城市優越功能逐步剝落,僅餘正蛻變為A股第二板的股市金融和發展緩慢的國際機場,或許還可加上可自由兌換的港元。連香港的大學,也可能重心轉移到珠三角的分校。香港在大灣區內的邊緣化,便是以功能剝落、倒退為標誌。

慶幸的是,一國兩制保障香港與內地的差別,對內地政府、企業、個人,香港一制還有利用價值,從香港出發海外,有一國保護,安全度勝於把總部建在外國。香港倚仗一國兩制和國際化的老本,還可作為珠三角深穗的外港。但不可能再奢望作為龍頭,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還會落後於深穗。香港希望仍可保住幾十年發展出來公共服務的質素,來維持作為大灣區國際城市的部分功能與作用。香港的居民卻可到珠三角上學就業創業乃至就醫、安居退休。內地有志之士卻來香港打拚天下,兩制帶來人員交換與互動,發揮兩制差別的優勢。

這是大灣區內香港的「底線」,也不算太壞。但在「底線」之上,香港其實可以努力來「脫胎換骨」,與深、穗競爭,也求本身的發展。以現時的政府、社會和其中的頑強的「既得利益」,香港是否還有機會與時間蛻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