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浸大研新顯影劑 加快識別阿茲海默症

腦退化症在香港非常普遍,但醫學界對該病的成因與病情仍了解不足,浸會大學化學系研發了一種磁力共振掃描(MRI)顯影劑,在金屬釓的納米顆粒表面塗上花青素染料的硅塗層,配合現時磁力共振掃描,可更有效發現阿茲海默症的標記物,與傳統放射斷層掃描相比,該方法沒有入侵性,有助提早診斷。研究團隊指,現時雖未進入臨床階段,但團隊期望研究可協助市民早期診斷。

以往阿茲海默症並沒明確診斷方式,醫生大多透過患者的家庭病史、血液、尿液等排除法來診斷,亦可透過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PET)或傳統磁力共振掃描(MRI),兩種掃描法中,前者雖準確,但具入侵性且費用昂貴;後者則只能顯示結構改變,未能準確診斷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

顯示「老人斑」病理標記

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和李紅榮帶領的一個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嶄新的顯影劑,他們利用一種常用作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的化學物質,在金屬釓的納米顆粒表面塗上附帶一種無毒花青素染料的硅塗層。花青素染料可有效令顯影劑穿越用來保護外來物的人體血腦屏障,在MRI下,可有效增強辨識俗稱「老人斑」的「B-澱粉樣蛋白」,該蛋白是阿茲海默症的神經病理學標記物。

料五年後進入臨床實驗

團隊在小鼠模型中進行測試,一組為基因轉殖老鼠,身體會自動產生老人斑,用來代表阿茲海默症患者;另一組為控制組,並為兩組老鼠注射團隊研發的顯影劑,再進行MRI掃描。團隊發現屬患者的一組,其腦掃描的螢光影像範圍較大,反映顯影劑確實能證實該組參加者腦內含較多「B-澱粉樣蛋白」。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表示,現時新方法仍在研究階段,估計需要至少五年時間才可進入臨床實驗,但若能成功研發,有助為市民進行大規模普查,及早發現患者,並盡早接受診斷和治療。記者陳彥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