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兒童遊樂場那渣 攀石架髒過廁板

戶外兒童遊樂場上月底重開,家長紛紛帶孩子到遊樂場「放電」,但遊樂設施隨時成為播毒溫床。本報記者早前巡視各區兒童遊樂場,抽取不同遊樂設施樣本委託專家檢測,發現細菌含量驚人,有設施含菌量較家用廁板高出逾三百九十倍,當中更含大腸桿菌及金黃葡萄球菌。有專家指小孩衞生意識較低,容易造成細菌交叉感染。醫生指病菌主要因雙手不潔傳播,接觸者可致腸胃炎及傷口感染,嚴重者甚至會腎衰竭。圖/文:專案組

「之前冇開,阿女經過見到都會嘈住要玩,依家開番咪帶佢出嚟玩吓、放吓電。」第三波疫情稍為放緩,康文署轄下各區戶外兒童遊樂場在關閉兩個多月後重新開放,蘇太特意帶同兩歲半的女兒到荔枝角公園遊玩。她坦言疫情未完全過去,帶女兒到遊樂場玩耍都會特別留意衞生,除了時刻戴口罩外,回家後更會馬上洗手、換衣服洗澡。

設施表面滑溜 或已形成細菌膜

記者日前隨機到全港五個戶外兒童遊樂場,包括大埔廣福公園、尖沙咀中間道兒童遊樂場、深水埗荔枝角公園、黃大仙鳳德公園及港島東區鰂魚涌公園,各自抽取兩個遊樂設施(可被雙手接觸的位置)樣本,交由專家進行細菌測試。

化驗結果顯示,全部樣本含菌量高,均含有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而被小朋友雙手接觸愈多的遊樂設施,含菌量愈高。其中以中間道兒童遊樂場的攀石架含菌量最高,每毫升細菌菌落數目(CFU/ml)達四十七萬,較一般家用廁板的一千二百,高出逾三百九十倍。其餘樣本亦超出家用廁板含菌量過百倍,但設施表面未見有任何污漬。

「陽光唔可以殺晒全部嘅細菌,所以即使喺戶外嘅遊樂設施都會有細菌存在。」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研究助理梁浩文博士表示,小朋友發育及免疫系統未成熟,抗菌能力較弱,且衞生意識較低,更易感染細菌;加上雙手本身有油脂分泌,加強細菌黏附能力,當其他小朋友接觸該設施時,便會沾上細菌,形成交叉感染。他提醒家長,若發現遊樂設施表面滑溜溜便要倍加留心,可能代表設施上已形成細菌膜,有利細菌生存。

玩耍後應即洗手 換上乾淨衣服

「啲菌會喺遊樂設施上生存一定時間。」家庭醫生林永和指,金黃葡萄球菌主要來自皮膚及鼻腔,經由黏膜進入人體會導致腸胃不適,若皮膚有傷口或濕疹更會出現紅腫、發炎、膿瘡等皮膚性疾病;而大腸桿菌則主要來自腸道及糞便,一旦感染可導致腸胃炎,嚴重者更會出現出血性腹瀉或腎衰竭等併發症。他建議小孩玩耍時佩戴口罩,及後要馬上清潔雙手,並換上乾淨衣服;身體不適及患有皮膚問題的小朋友不應前往遊樂場玩耍。

立法會議員陳恒鑌促請當局加強清潔兒童遊樂設施,並清楚列明每日清潔次數及所用的清潔劑物料;並建議康文署在兒童遊樂設施上噴灑防菌塗層,避免兒童接觸病毒,以及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家長和小孩的防疫意識。

康文署稱已加強巡查 定時消毒

康文署回覆指,重開兒童遊樂設施前已安排徹底清潔及消毒兒童遊樂設施,並張貼告示提醒家長,如有發燒或出現呼吸道感染徵狀便不應進入兒童遊樂設施範圍,以及在需要時為小朋友清潔雙手。開放設施後,署方亦因應人流及使用狀況,安排清潔員工定時清潔及消毒設施,場地職員亦已加強巡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