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頻走數 光說不練枉自吹

港府向來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別看特首林鄭月娥煞有介事說港府施政「迎難而上」,實際上為官避事,光說不練,一遇阻力即跪低。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本周三公布,本報就過去《施政報告》提出的其中兩個項目作一小結,包括觀塘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建屋進度,以及屋宇署打擊違例招牌情況。結果一如所料,全部拖拖拉拉,蹉跎歲月,十畫未有一撇。如此這般也好意思自誇「迎難而上」,真不知醜字怎麼寫!

興建房屋 蹉跎歲月

說起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市民應該不會陌生,政府早在二○一三年就將上址七幅用地劃作私營房屋發展,由於地勢居高臨下,可盡享維港美景,因而有「地王」美名。詎料弱勢政府百事哀,社會亂象愈演愈烈,房屋問題更成為民怨之源,到了林鄭上台,一七年即「彈弓手」將其中一幅地皮改撥為公營房屋用地;其後到了一八年《施政報告》,又宣布九幅私樓用地改建公營房屋,其中六幅為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其餘三幅位於啟德。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最終由房協及房委會瓜分,三幅交給房協發展,另四幅交房委會興建資助房屋。

雷聲大雨點小,正是林鄭房策的最佳註釋。本報審視安達臣道石礦場七幅地皮的建屋進展,料最快有單位供應的是房協一幅用地,擬建四百多個單位,四年後落成。至於其餘兩幅房協地皮,則要待二○二五及二六年才有樓落成,料可提供二千多個單位。別說四年後才有首批單位供應,距一三年提出發展足足相隔逾十年,單是房協其餘兩幅稍後有樓落成的地皮,現階段竟然仍停留在批地申請及規劃設計程序的階段,行政效率之低下,簡直匪夷所思。事實證明,港府施政無能,由生地變熟地再到真正有樓落成,動輒耗時十多年,這就難怪本港房屋問題積重難返,公屋輪候愈等愈長,劏房戶人數迭創新高。

十年太久,只爭朝夕。土地短缺是全城關注的問題,有立法會議員多年來敦促港府簡化批地申請程序,加快建屋流程,惟港府置若罔聞,時間都浪費在繁文縟節和官僚作風上,結果民生愈來愈困苦,無殼蝸牛上樓無期,對政府的怨憤一發不可收拾。京官所說的「房屋問題處理不好就會變成政治問題」一語成讖,說到底是港府冇心冇肺冇靈魂之過。

如果說,拓土建屋難以一蹴而就是情有可原,那麼,簡單如清拆市區危險招牌,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加強執法,港府也是死拖爛拖,無所作為,該當何罪?林鄭在去年的《施政報告》聲稱,要嚴厲打擊違例和危險招牌,並定於今年初開展人工智能新技術加強執法,但事與願違,目前屋宇署積壓的投訴個案仍然龐大,僅由甄審或視察起計多於四個月而仍未發出通知或清拆令的個案便有八十四宗;至於原定年初開展的人工智能新技術,其顧問合約居然至今仍未批出,即使批出合約,也要十二個月時間建立系統及進行測試,並在三十個月內完成研究報告才能真正應用;公眾大數據的研究則是兩個月前才委聘顧問,尚未建立系統,正式啟用不知是何年何月。

敷衍塞責 好大喜功

為了應付疫情,內地僅用十日就建成「火神山醫院」,讓全世界見識了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人們不期望無能港府能學到內地的萬分之一,但明知房屋問題水深火熱,危險招牌搖搖欲墜,偏偏不肯簡化官僚程序,只知按本子辦事,踢一踢動一動,則同草菅人命無異。在風平浪靜時期,這種辦事效率或可蒙混過關,但香港經歷了去年的反修例黑暴,復有新冠肺炎疫情未能斷尾,經濟不興,民生維艱,港府卻沒有急民所急,一味敷衍塞責,民怨沸騰,豈是無因?

最荒謬的是,港府未學行先學走,《施政報告》一再走數,規模細得多的安達臣道石礦場項目尚且沒有實質成效,卻忙不迭硬推「明日大嶼」,好大喜功,莫此為甚。要知道,填海造島費用龐大,初步估計已逾六千億元,以港府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的往績觀之,肯定過萬億元都未能埋單,隨時令財政儲備一鋪清袋。更何況,連清拆招牌都拖延多年無法「清零」,以此速度施政,誰會相信「從無到有」的「明日大嶼」十多年後便有樓落成?

古人說,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做人做事最緊要有自知之明,無能港府好應該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両,與其倒錢落海,將來後悔莫及,倒不如發展新界,減省程序加快興建公屋改善民生,這才是力所能及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