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橋如黑洞 年蝕10億有排窮

港珠澳大橋通車近兩年,車流量一直偏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粵港澳三地往來,令大橋的車流量跌至谷底,今年首七個月僅錄得約廿三萬架次,加上內地實施的免費通行政策,少收逾一千八百萬元(港幣‧下同)橋費,令期內實際橋費收入僅二千七百多萬元,收入只及大橋主橋年均廿五億元營運開支的百分之一,只夠用來支付職工薪酬。大橋入不敷支,港府今年隨時要花約十億元公帑為大橋開支「填氹」,勢成公帑黑洞。有議員促請港府盡快推出港版健康碼,恢復三地正常通關,推動三地旅遊,否則大筆公帑等同付諸流水。

根據大橋管理局數據,今年首七個月共有二十三萬九千七百多架次的車輛行經港珠澳大橋,尤以私家車佔最多,有十二萬五千多架次;按既定班次行駛的金巴則有四萬一千多架次,參照大橋各類車輛的每程橋費,推算出今年首七個月大橋的應收橋費約為四千五百二十五萬元。

然而,因應農曆新年假期,以及內地為確保在抗疫期間貨物運送暢順,大橋今年首五個月大部分日子免費讓不同類型車輛行駛。總計今年一至五月,大橋少收橋費逾一千八百零二萬元;換言之,大橋今年首七個月實際只收取約二千七百二十三萬元橋費。

根據規劃,由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設立的大橋管理局,以自收自支的方式來營運大橋,而包括了橋費在內的大橋主橋收入,是用來償還銀行貸款,並支付大橋日常營運及維護開支。

主橋年耗25億元營運維修

翻查資料,廣東省發改委曾公開大橋主橋的每年營運成本約為廿五億元,當中近半屬橋隧資產折舊;工資每年為四千二百四十二萬元,即每月約三百五十三萬元;日常維修費每年約為二億四千五百萬元,即每月約二千萬元。對比大橋今年首七個月的實收橋費,平均每月只有約三百八十九萬元,相關款項只僅夠用來出糧,卻不夠用來維修保養。

大橋車流量偏低,導致入不敷支,但三地政府過往未有交代過一旦橋費收入不足以償還銀行貸款及應付大橋營運開支,相關差額如何彌補。假定相關差額由三地政府悉數負責,並按當初出資興建主橋的比例來攤分,當中港府需承擔四成三款項,即今年一至七月港府可能要補貼約六億元,加上至今仍未恢復正常通關,港府今年可能需花約十億元公帑「填氹」。

學者:港府繼續補貼繼續輸

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客席教授羅家聰認為,港珠澳大橋是國家級基建工程,內地看重該項目的政治象徵意義多於一切,能否收回成本只屬次要。他指,內地倡議的大灣區規劃缺乏吸引力,「大部分的宣傳都只是叫香港人上去買樓及生活,簡直是打錯算盤,我看不到會有很多人因為融入大灣區發展,每日經大橋來往兩地返工返學。」他估計在大橋入不敷支下,相信港府需持續動用公帑補貼,「港府只會繼續輸,不斷用公帑填補這個黑洞。」

議員柯創盛表示,疫情影響中港澳之間的交流互動,但現時本港確診宗數已經回落,港府應該盡快與內地及澳門商討恢復正常通關,否則大橋車流量偏低的問題將會繼續惡化。他又指,恢復正常通關後,三地政府應該積極推廣區內旅遊活動,促請區內居民使用大橋往返三地,增加大橋車流量。記者楊耀登、朱先儒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