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民調:有病徵照採樣 增播毒風險

【本報訊】全民檢測計劃屢被批評不符合成本效益,變成「大花筒」計劃,且在執行方面甩漏多多,錯過關鍵時機,安排欠周詳。專家批評港府高估參與人數,計劃更遭有病徵市民濫用,已失去找出隱形傳播者的原意,有議員則斥港府藥石亂投,計劃成效一直存疑,參與人數低,恐不足以切斷社區傳播鏈。

全民檢測計劃僅一百七十八萬人參與,直接及間接共識別四十二名病人,包括直接找出三十二宗確診個案,當中有十三宗個案無病徵,二十宗個案源頭不明,計劃的陽性比率為百分之零點零零二,即每十萬個樣本當中,有二人受感染。專家批評港府當初聲稱有五百萬人口參與檢測,明顯是高估參與人數,想法太樂觀,以檢測中心可應付的檢測量推算,做到二百萬人已是上限。

確診時間滯後 3日始有結果

有專家批評,全民檢測計劃原意是呼籲無病徵人士檢測,但亦被市民濫用,連有確診者接觸史的市民都去採樣,令檢測中心感染風險大增,情況極不理想,亦可能反映港府於社區的檢測安排不到位,例如可派樽的普通科門診不多,導致有病徵的市民寧透過全民檢測計劃去檢測。

港府推算計劃可找到一千五百名隱形病人,估算亦嚴重偏高,經計劃找到的個案更逾半有病徵,根本不算是隱形病人。整個計劃最大弊病是確診時間滯後,不少病人採樣後三日才確診,令其在社區播毒多三日,更無助及早截斷傳播鏈,流行病學追蹤工作亦會落後,令計劃的成效大打折扣。

事實上,計劃推行期間已不斷與原意背道而馳,港府最初聲稱每日可化驗三十萬個樣本,但最高峰一日亦只化驗廿三萬八千個樣本,首三日的化驗數更每日不足十萬。一直呼籲市民檢測前要預約,以免檢測中心太多人聚集,但計劃踏入中期,愈來愈多人即場登記,港府隨即改口指即場登記無問題。

議員郭家麒轟計劃成效一直存疑,參與人數亦不足以切斷社區傳播鏈,但港府在疫情控制上把關不力,靠全民檢測找出確診者是藥石亂投,認為應針對性地檢測高危組別,更指與其花費數億公帑作全民檢測,倒不如資助因疫情而水深火熱的市民。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