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濫捕絕鱟

俗稱「馬蹄蟹」的鱟被譽為活化石,在地球存活超過四億七千萬年,撐過隕石襲地球以至冰河時期,卻在近代瀕危絕滅。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張肇堅博士是本地研究鱟的專家,他指鱟由於具食用及醫療價值而被大量捕撈,環境污染亦威脅鱟等海洋生物。究竟新一代的鱟能否像其祖先般挺過困境呢?張博士未有推論,但提供一個他形容為「違反人性」的救亡方法。

走進張博士辦公室,最注目的是他身後一個大如人臉的鱟標本,標示着「一齡」、「二齡」的鱟標本則由小至大整齊排列在書架中。張博士解釋,「馬蹄蟹嘅年紀唔係跟年份計,而係退幾多次殼,例如退過三次嘅就叫做『三齡』。」鱟在數億年前已存在,由於外殼堅硬,大部分時間匿藏在海底及沙堆,對環境變遷的容忍度較高。「佢係有機會絕種。」張博士解釋,馬蹄蟹的血液能用以驗測醫療用品有否受細菌污染,是唯一被認可的試劑,故被大量捕撈。

荃灣馬鞍山曾為聚居地

城市急速發展,馬蹄蟹的數量已大不如前,根據文獻,過萬年前有逾百品種的馬蹄蟹,現在只剩下四種。香港有兩種,分別是中國鱟及圓尾鱟,其餘兩種是南方鱟及美洲鱟,而荃灣與馬鞍山曾是鱟聚居地。惟漁民指,以往在牠們繁殖季節,會見到一對對馬蹄蟹爬上沙灘產卵,現已難見。

自小對動物感興趣的張博士,八五年畢業於港大生物系,及後攻讀博士時師從一名英國海洋生物學家,開展青口研究,正式踏上海洋生態研究之路。過去曾涉獵海洋環境及污染等範疇,例如海洋酸化及微塑膠等議題。

對抗污染需「違反人性」

從生物愛好者到研究員,張博士從未轉換跑道,一直為自己所熱愛的生態奉獻。「做多啲研究、畀人了解到呢個問題,就係作為科學研究者可以做到嘅事」張博士笑言,要對抗環境污染需要大眾「違反人性」,即是放棄便利來實踐環保生活,並需要透過教育讓人注重與大自然的關係。然而,這個補救措施是否就能追得上破壞的速度?張博士也沒有定論,唯一可做的是自備餐盒,減少用塑膠,「『違反人性』嘅事做得幾多得幾多。」

圖﹕朱偉坤/文﹕劉燁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