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倘先加價再減價 學者憂無法監察

【本報訊】政府要求兩大超級市場百佳及惠康在申領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後,須減價或向弱勢社群提供超市現金券,但有大律師批評政府只針對兩間超市,存在利益傾斜,有違反競爭法的風險,認為應涵蓋所有超市才公平。有經濟學者則擔心,若超市先抬價再減價,做法有違原意並難監察,認為應加入懲罰條件,確保補貼用得其所。

偏幫超市促銷 有違原意

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字顯示,雖然六月零售總銷貨額跌兩成四,但超市貨品卻逆市上升百分之四點五。

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冼日明認為,過去幾個月零售數據均顯示,超市並沒有受疫情影響,反而在成本沒有增加下,政府補貼令超市利潤上升得厲害,擔心新措施下,若超市先抬價再減價,政府不但無法監管超市行為,更相當於以補貼偏幫某些超市促銷,有違計劃原意。他指,若屋苑樓下的超市並非上述兩間超市,則等於屋苑居民未能享有同等優惠,做法有所不公,認為政府應對所有公司一視同仁,要求所有超市將補貼的八成用作減價,並加入附帶條件,若超市的減幅未低於市價則會處以罰則等。

法律界憂存在利益傾斜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形容政府「好心做壞事」,其他超市如華潤、一田、759阿信屋等都有申領保就業,政府卻偏向選擇兩間超市作減價,有利益傾斜之嫌,有違反競爭法的風險,認為政府需改變做法,如規定所有超市都參與減價。

競爭事務委員會前委員、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鄭建韓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由於政府並非經營者,亦沒有對減幅設限,故認為政府的做法不構成反競爭行為。相反,若兩大超市帶頭減價,或能產生連鎖反應,帶動其他超市一起減價,以挽留顧客。競委會表示,由於並未有相關建議細節,現階段未能作出評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