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術後住院染疫心臟病者恐誤治療良機

【本報訊】心臟病是本港第三號殺手,進行「通波仔」手術能夠增加病人存活率;惟今年受疫情影響,不少病人擔心手術後需住院,會增加受感染風險,故打算「拖得就拖」。現年七十九歲的張伯,今年初身體突然變得虛弱,故農曆新年前夕,到公立醫院檢查,始發現一條血管已塞了七成五,當時院方替張伯排期同年九月見醫生,惟其家人擔心他入院會受感染,欲轉往私家醫院求醫,但高昂手術費令他們卻步。有中心在疫情下,以貼近公院的價錢,提供通波仔手術,以解燃眉之急。

除了張伯外,本港有不少病人擔心在疫情下受感染而不敢到醫院求診。一項本港研究以醫院管理局啟動「緊急應變級別」為界線,將急性冠心病患者分為兩個組別,分別是啟動前(組別一)及啟動後(組別二),結果發現組別二,有多達三成三的患者錯過血運重建的黃金治療時間;有百分之十二點五患者出現心源性休克,院內死亡率亦由啟動前的百分之五點九升至約一成二,升幅約一倍。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解釋,疫情下,患者害怕醫院是高風險地方;另一方面,醫療系統需優先處理染疫患者,因此令其他患者延遲治療。

醫療中心以公院價通波仔

幸好張伯從報紙廣告得知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的「暖心行動」,致電預約,數天後便見醫生,發現他除了有血管栓塞,還出現心臟衰竭,心臟功能已經下跌七成,即時安排張伯做通波仔手術,現時體力已回復正常。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指,由今年疫情二月上旬起,以貼近公院的價錢,一共處理了一百三十三宗通波仔手術個案,當中有二成二患者屬急性冠心病。此外,中心亦引入生物適應支架及新技術:「360心臟動脈粥樣硬化切除器」及「衝擊波通波仔」,能夠有效地磨走心血管內壁的鈣化物,避免磨太少或太多,亦可減低支架斷裂及手術併發症的風險。中心提醒,有需要患者應及早接受手術,避免心臟病發。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