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初選是政治工程,目的不是用民主方法選拔代表泛民整體參加九月立法會選舉的候選人。一般政黨的預選限於政黨會員,不對外公開。今次初選不依政黨或政治團體,而是以公開的一般選民為目標,卻對投票的資格、程序缺乏嚴格規範。如個別功能組別可以在投票前夕改變規則,雖說投票結果沒有約束性,只供參考。但是,從開始,這個初選憑甚麼有約束性呢?它的合法性、合理性在哪?投票混亂,反映投票者的意願便不可靠,這又有何參考價值?
初選的真實目的,是發動選民來支持泛民,製造聲勢。而更深一層的目的,是讓港獨自治的激進派取得最大多數票 (這當然包括造票的工作),形成民意支持偏向激進派。
一是以此增強激進派參選者的聲勢;二是以激進的所謂「民意」來迫使還想參選的傳統民主黨派走上激進路線以自保。這是製造激進的假象來促使泛民和支持選民的激進化,再反過來以後者的激進化製造出更大的激進形象。最終是把傳統的泛民與建制的選戰之爭改變為激進與建制之戰,排除泛民以及選民裏的中間主張、中間路線者,形成兩極分化、兩極對立,把民主政治的妥協本質完全磨掉。
兩極對立之戰的形勢使選情更趨極端化。一是使選情完全情緒化,只有敵我生死決裂,而沒有你我在選舉前後的理性辯論與對話。二是若選舉結果不如理想,激進派未能挾持泛民取得立法會的多數票,高昂的極端情緒容易煽動為對選舉結果的不滿,對政府的攻擊,重演一場典型外部勢力策動的「顏色革命」,黑暴重來,破壞香港。西方國家亦當然發動國際輿論與制裁,進一步攻擊中國內地和香港。
這樣的劇本便是初選的真正意義和作用。要避免出現這樣極端的結果,一方面是寄望傳統民主黨派擺脫被激進派造勢所挾持、騎劫。這決定於傳統民主黨派內部有否理性力量來抗拒。從民主黨到公民黨、民協、工黨、社民連等,他們是否願意跟從有外力背景的激進派一起攬炒,以破壞香港為目的,在九月選舉中與建制(實際是中央政府)作生死之戰。被人家騎劫來作玉石俱焚的鬥爭?
另一方面,建制派與香港社會不能再把九月的選舉視作立法會選舉,而是香港榮枯決定之戰。爭鬥的對象是激進派的攬炒、玉石俱焚、外部勢力介入。但最終卻是中央政府不得不接管、鎮壓黑暴與攬炒者,用強力恢復香港的「一國兩制」自治體制,讓香港重新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