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般天氣潮濕,不少人有腰痠背痛之感,香港人稱這種不適現象是「風濕」,在日本則被稱為「天氣痛」,主要指人體因氣壓及溫度轉變而出現的痛楚。有註冊中醫透露,近期天氣變化,多了一至兩成病人因痛楚及不適加劇而求診,求診者更有年輕化趨勢。中醫認為,下雨天時邪氣易侵襲人體,導致人們氣血循環不暢,不只長者會出現這個問題,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亦高危,建議市民多拉筋、少吃甜食,保持正確坐姿,並輔以除濕通絡的湯水減輕身體不適。
註冊中醫師何慧潔表示,天氣轉變引發的腰痛加劇等,即中醫說的風濕痹痛:「因為落雨天,風邪、濕邪侵襲人體,導致經絡氣血循環不暢,會令肌肉、關節、筋骨出現疼痛、或有痠重感。」風濕痛有別於急性受傷,患者大多是由工作或生活起居引發慢性腰部勞損,每當下雨天、或居住潮濕地區者,便會感痛楚加劇,腰部及其他關節均會疼痛。
中醫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故風濕痹痛主要分三種,第一種是行痹,風邪外犯經絡,導致腰部、關節痛,多以肌肉痠痛為主,受寒、吹風後部分痛感更明顯;第二種為痛痹,以寒邪阻礙經絡為主,關節不可屈伸,遇冷痛楚加劇,痛處較固定,主要表現為患者腰部僵硬劇痛、手腳易冰冷、大便稀爛;第三種為着痹,濕邪為重,會令患者腰部關節疼痛,有痠重、墜脹感,下肢或出現水腫,肌膚麻木,手足困重,活動力減低。她強調,臨床而言,上述三類型交互出現,患者大多伴隨其他病症,中醫須結合望、聞、問、切及痛處的檢查、再觀察患者表現處方用藥。
何又指,以往腰痛總是出現在四十至五十歲的病人身上,近年隨着生活習慣的轉變,上班族工作時經常一坐十多小時,或坐姿不正確,有翹腳習慣等,甚至搬運工人或是司機長時間重複勞損同一身體部位:「腰椎弧度變直、腰椎骨刺等年輕化,廿幾歲都見到。」
據介紹,行痹要驅風通絡、散寒除濕,可用防風、麻黃、秦艽、葛根與威靈仙等。處理痛痹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可服用附子、乾薑、川椒、烏梢蛇、當歸等。着痹則建議服用蒼朮、薏米、羌活、獨活、防風,可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除服用中藥外,何又指可以用針灸,如在腎俞、大腸俞、關元俞、腰隔關、亦可以在八髎位置穴位施行,寒邪較重者更會使用溫針、艾灸治療。何指氣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如果係風濕痹痛,而痛處係冇好明顯嘅紅腫,一啲急性炎症,其實我哋會建議溫敷。」她解釋血管擴張,有助炎症產物得以代謝。
要預防風濕痹痛中的腰痛,應盡量避免受冷或淋雨。若住在較潮濕的地方,如山邊或海邊應嘗試多開抽濕機,平常亦應多拉筋,保持身體柔軟,同時,平常應戒食生冷食物如冷飲、雪糕、廿四味與龜苓膏,肥膩、太甜或太油膩的食物也要小心,以防加重寒、濕之邪聚積於身體。記者陳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