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取捨

對香港人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比「一帶一路」來得實際。一如CEPA,大灣區帶來政策優惠,可轉變為短期直接的收益,正適合現時港人短期唯利是圖的短視心態。

粵港澳大灣區不是像以往的簡單開放,例如海南自貿區那般,讓參與者可以制度的對沖或政策的寬減獲取利潤。以海南為例,單以免稅開放,益了一些企業,整體經濟卻難有發展。大灣區的開放,減免關稅,開放專業和金融服務業,卻不可能再取得改革開放初期的走私暴利和雙軌制帶來制度利潤。初期的走私進口,利潤比不上其後加工貿易的長期而又龐大的收益。現時若只着重金融連接,不過是重複逃稅的伎倆。由非法轉為合法,或如過往非法在港購買保險服務變相資金外流,帶給香港世界非正常的利潤。

反貪腐之前的二十多年貪腐,多假香港與內地(今天的大灣區)的金融渠道進行。大灣區新的金融連接超越不了以往的非法業務的範疇,把非法轉為合法,減少從業者的風險。但是,跨境非法金融服務盛況已過,單靠這樣的開放,或可方便內地資金來港,卻無助於香港和大灣區的升級轉型發展,刺激經濟的作用有限,還會引起金融風險。在當前國際危機重重的環境下,未必可以安穩開放。

香港的金融發展,本應是走去美國化、去美元化的道路,例如擴大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金融中心功能,開拓「一帶一路」的金融服務,但似乎大灣區裏的香港與珠三角都對之缺乏興趣,只有澳門才有創新的政策主張。大灣區在香港與珠三角而言,也還是停留在爭取中央政策放寬,作尋租活動。這樣的前景未必樂觀,一是不會帶來結構性的轉變;二是對國家的風險不小,容易有政策逆轉的可能性。例如,全球以美國為首再來一次次貸式危機,中央金融政策還會是不加限制的開放嗎?

大灣區的發展原在於出口,但從加工貿易轉型為完整的製造業生產,且要從英、美市場轉移,並不容易。即使把部分出口轉內銷,在國內市場也佔不了多少優勢。珠三角工業轉型,香港要加入,也要轉型配合,但兩者怎樣轉型、怎樣配合,仍是未決的難題。國際政經環境轉壞和新冠肺炎疫情延續,衝擊珠三角轉型的路徑,珠三角需要反思反省。香港可以搭上大灣區的順風車嗎?

「一帶一路」是開拓型的發展,只能一步一腳印,不如大灣區那樣容易投機取巧,但腳步穩重,符合國際和中國經貿發展的大趨勢。三、五年不會見成效,三、五年卻可以建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