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摸蜆掘蠔煮大餐 食埋重金屬恐致癌

炎炎夏日,不少人急不及待摸蜆掘蠔,準備自製海鮮宴。惟本港水質一直為人詬病,早前記者於多個泥灘,檢取介貝類海產樣本委託專家檢驗重金屬含量,發現全部樣本均超標,其中東涌灣樣本汞(水銀)超標最嚴重,較法定安全上限超出二十倍,砷亦超標八倍。專家指介貝類海產屬濾食性生物,過濾海水吸取食物和養分時,把受污染的海水吸入體內,人類食用後重金屬恐積聚體內,甚至會有致癌風險;醫生亦擔心進食未經徹底煮熟的受污染介貝類海產恐致腸胃炎。

「掘到咁多蜆好開心,掘到唔想返屋企。」Hayley首次隨父母到烏溪沙碼頭摸蜆,雖然收穫不豐,但笑言十分滿足。其父陳先生指當天潮漲,僅捕獲十多隻大蜆,陳太則說摸蜆純粹為體驗,細隻未成熟的會放回海中,免影響生態;大隻則拿回家中烹調,並強調會徹底處理,「返屋企之後等佢吐沙,吐走啲沙同污糟嘢再煮。」而在東涌灣,近日更有人「捨蜆取蠔」,帶齊工具即場開蠔,表示會帶回家煎蠔餅食,「出面買嗰啲唔好食,自己掘先新鮮!」

淤泥沉積 愈大隻重金屬愈多

惟本地海產安全成疑,記者日前於大嶼山及馬鞍山共四個泥灘,抽取介貝類海產委託專家檢測,結果發現根據《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四個地點樣本的鎘、鉻、砷、汞及鉛含量均超標。其中東涌灣樣本驗出含有每公斤十點五毫克(ppm)汞、四點五二 ppm的砷及四點一二ppm的鉻,分別較標準高出二十倍、八倍及三倍;同位於大嶼山的水口樣本亦驗出鎘超標逾半成;泥涌樣本含鉛超標逾五倍。

「隻蜆愈大隻,累積嘅重金屬會愈多。」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兼職講師(科學)梁浩文博士指介貝類海產屬濾食性動物,多生活在淤泥中,但淤泥含有大量重金屬和沉積物,當介貝類海產透過濾除海水吸取食物和養分時,便會把受污染的海水吸入體內並積聚,其中液體狀態的汞最容易被海產直接吸收,當人類食用後便會在人體中累積,「當累積到某個濃度嘅時候就會有一個毒性反應,長期食用甚至會有致癌風險。」

處理不當 工業廢物污染海洋

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教授林漢華估計,泥灘海產重金屬超標與廢物處理不當有關,尤其是工業廢物,因汞、鉛、砷多來自電子零件,如慳電膽和電池,亂棄會污染泥土和海洋,被介貝類海產吸入且較難排走。至於砷含量偏高,他解釋海洋本身含有較高濃度的砷,但即使吸收過量砷,毒性亦不及汞和鉛,因砷是人體必須的重金屬元素,「當然吸收過量一定係唔好。」

倘未煮熟 可染諾如致腸胃炎

家庭醫生林永和指小量重金屬雖不致影響健康,但進食未經徹底煮熟的受污染介貝類水產後,可感染諾如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發腸胃炎。他勸喻市民把水產徹底煮熟後才食用,勿貪新鮮而生食,另外小朋友和孕婦等免疫力較弱者更應避免進食。

食物安全中心發言人表示,從食物中攝取小量重金屬通常不會對健康構成影響,但若長期食用含過量重金屬的食物(包括介貝類海產),可能影響身體健康,毒性視乎種類和攝入量而定。該中心呼籲市民切勿食用自行撈獲的貝類,若進食需要徹底處理及煮熟,並維持均衡飲食,避免攝取過量污染物。

環保署回覆指,沒有以上四個泥灘的水質監測數據,但呼籲市民在進行户外活動及生態觀賞時,應以尊重自然生態為前提,避免騷擾及採掘大自然生物。

圖/文: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