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不少人琅琅上口,卻弄不清大灣區的內容與意義。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澳門加上珠三角九市,故此,香港是在大灣區之內,不能說香港與大灣區怎樣。

大灣區的意義,一是發揮經濟的規模效益,合十一地之力,希望產生出協調的高效益。二是把一國中兩制不同的地區合在一起,取長捨短,發揮兩制不同的作用和新的協同效益。這個「合」中帶有相互競爭、互相促進的因素。

很可惜,一些香港人排斥其他內地城市,以我獨尊,卻看不到香港在各方面的競爭力正在下降,守株待兔不可能是發展戰略。作為自由港,出入自由,香港是守不住的,若強硬守着現有的一切,反而更增加現有一切的流失,把香港的優勢消除,只留下小地方狹窄文化的劣勢。

另一些人即使不閉關自守,知道珠三角九市的強大競爭力,不能視而不見,可是,他們只是想怎樣佔據珠三角市場,以補香港的不足,和引內地資金及需求來港,讓他們在香港多賺一筆。這樣的話,一是沒有長期觀念,不懂深耕細作。二是只知貿易,不知產業鏈的協作。三是看不到國內、國外的轉變,原來的生產和商業模式在香港和珠三角都不可延續,要變也不是香港獨力可為。他們不願意把大灣區視作有機的空間,可開發試驗新的生產與商業模式。合則變,變則通,理由是多元才可以有所創新。一國兩制、大灣區十一地不同的經濟社會文化與技術,正是制度與模式創新的大好條件。

在香港一般的研討會上,香港講者都是強調香港的優勢,甚至說大灣區沒有香港不能發展。珠三角各市在過去二、三十年的突飛猛進,只能證明香港與之合作俱勝,但深圳、廣州最近的超越香港,也採取不同於香港的模式,便可顯示出它們已超越香港。

香港講者所提的香港優勢,只是幾十年重複的故舊例子,偏離現代經濟發展所賴的科技、基建和基礎產業。即使說香港有多少所名大學,卻不知道,香港的名大學正在轉移到珠三角。珠三角的大學進步神速,而又與國際多方聯合辦學,建立分校。他們不知道單是深圳一市一年的科研經費,已經超越香港一年的科研加教育支出,香港科研佔GDP不足百分之一,深圳早已是百分之四以上,在國際上與領先的以色列、南韓並列。香港的講者還是抱殘守缺,不知香港、不知大灣區、不知世界。作為世界城市的精英,如此思維,何其可悲,也正顯現出香港官民精英的無知。

香港能否在大灣區內有所作為?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