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局:大是大非題目不應引導討論利弊

【本報訊】上周中學文憑試歷史科其中一條有關廿世紀初的中日關係題目弄得滿成風雨,教育局史無前例予以譴責,並要求考試及評核局取消該試題。局方在今日派人到考試局了解出題及審批試題機制的前夕,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昨日就述及事件,指一些牽涉大是大非的題目,例如侵略、屠殺、種族清洗等,完全不應引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討論其正面價值,也不可能有國家會放在課本,甚至試題中讓學生討論其利弊,「這是基於人類良知的共識,也是學生對承受慘痛經歷民眾同理心的教育。」

蔡熾昌:取消題目須以科學為基礎

康陳翠華在「局中人語」指,歷史教育十分重視學生能夠認清重要史事的基本內容;她指考題可以要求考生評論某場戰事勝方及敗方的肇因,因這不涉道德價值判斷。惟是次試題卻是問學生是否同意在一九○○至四五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利多於弊」。她表示,眾所周知,日本當時對華發動侵略,無數同胞喪命。若有人嘗試合理化此命題,硬說成是「開放題題型」,考評技術層面可讓學生得出「弊」多於「利」,甚或百害而無一利的結論,則完全是失焦的詭辯。

她又指實際課程和正常教學,也不會與中學生探討日本侵略為國家帶來的「利」。她指,任何歷史題目如問及不同角度或看法,所提供的資料亦不應偏側於一方觀點,應讓考生能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了解題目的中心。康再解釋取消試題之目的,是為保障考生的利益,並指涉事試題亦未能有效全面客觀評估考生成績。

事件引起教育界各方意見,考評局前秘書長蔡熾昌撰文指取消題目是公開試的一個嚴肅項目,須經過以科學為基礎,輔以學科專家專業意見的流程,否則偏離正軌,放下專業,後果嚴重。教聯會主席黃錦良指,從社會公義及民族情感而言,試題應取消,必須要撥亂反正;又指考評局應細心研究調分機制,理解考生情緒及想法去彌補。歷史科老師張往卻認為,試題沒限制考生立場,且考生須按已有知識作答,考生完全可反駁該命題。若貿然取消試題,未經專業討論的做法不妥,亦會對花費大量時間在該題的學生造成不公。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