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稅百害無利 強推行全民攬炒

在黑暴和疫情雙重夾擊之下,本港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零售業總銷貨價值驚見十二連跌,旺區吉舖數量創下歷史新高。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卻在此時突然重提開徵銷售稅,意味「購物天堂」、「低稅制」隨時壽終正寢,猶如為奄奄一息的市道送上一貼催命符。

舊調重彈 添煩添亂

陳茂波接受外媒訪問時語出驚人,聲稱不排除開徵銷售稅,但沒有交代原因,只強調明白銷售稅有爭議,如有行動必會與社會討論云云。其實,政府打銷售稅的主意其來有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港英政府已有此意,只是一直未有行動;回歸後,金融風暴導致港府財赤連年,當局再醞釀開徵銷售稅,惟社會反對聲音太大而不了了之;到了二○○六年,時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再次將銷售稅放上桌面討論並展開九個月諮詢,無奈由商界到民間以至議會都極力反對,結果同樣只能束之高閣。

很明顯,港府一直對銷售稅念念不忘,陳茂波舊調重彈一點也不令人意外。眾所周知,港府收入主要依賴公司利得稅、個人所得稅和出售土地,早被港府埋怨為稅基過分狹窄,而且香港也是少數沒有開徵銷售稅的發達經濟體,更加速港府向市民開刀的決心。只是礙於香港近年經濟好、盈餘多,沒有藉口而已,現在經濟環境逆轉,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預計財赤高達一千四百億元,未來數年亦難有好轉,不在這個時候磨刀霍霍更待何時?

問題是,香港向來實施簡單稅制,沒有增值稅,沒有外匯管制,造就了「購物天堂」、「自由港」的地位。這是香港的最大優勢,也是吸引四方旅客、八方商賈的原因所在,放棄自身優勢無異於自毀長城。尤其是現時經濟環境極差,消費市道一潭死水,商店、食肆紛紛執笠,打工仔不是被裁就是減薪,還要開徵銷售稅踩多一腳,肯定只會弄巧成拙,成為壓垮本港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更何況,財爺口口聲聲向全民派錢是為了刺激消費,現在又提出打擊消費的措施,不是自相矛盾是甚麼?有學者質疑港府派錢「使大咗」,於是「一啖沙糖一啖屎」,可謂一語中的。

必須指出,銷售稅不止打擊經濟,實行起來還有很多擾民之處。以銷售稅率百分之五為例,一份十元的報紙便要多收五角稅款,站在本港電子消費比內地落後得多的現實看,消費者和商戶找贖將會很麻煩,不但阻人做生意,更會增加經營成本,添煩添亂。再說,銷售稅不同於其他稅項,不是收入低便能付較少的稅,而是「一視同仁」,沒有人能「走得甩」,小市民由食飯搭車到買衫買鞋都要付稅,最受衝擊的必然是基層窮人,生活百上加斤。

更有甚者,目前澳門沒有銷售稅,一旦香港落實而澳門不跟從,若交通費已能抵銷稅款,客觀效果必是刺激本港消費者轉而到澳門消費,令本港零售業雪上加霜。內地雖然有增值稅等不同稅階,但由於生活指數較香港低,長遠而言亦會吸走部分本港消費者。事實上,即使是推行銷售稅富有經驗的日本,將銷售稅率由百分之八上調至百分之十也阻力重重,原定一五年推行,最終也要延至去年十月才落實,而且每次上調稅率前例必引發市民恐慌性搶購,增稅後市場消費力下降,反而出現經濟負增長。連日本都搞到「一鑊泡」,港府廢官豈有例外?

最蹊蹺的是,立法會選舉將於九月舉行,反對派欲乘區議會大勝再下一城,實現奪權變天,建制派選情本已極不樂觀,偏偏財爺還要在這個時候提出全民皆反的壞建議,到底是政治敏感度太低,還是想為反對派助選?不適當的時間推出不適當的政策,最終必然招致反效果,倘建制派因此再吃敗仗,就是財爺惹的禍。

叫停填海 節流萬億

當然,最令人惶恐不安的是銷售稅會否擴展至買樓和租屋。現時樓市已隨經濟寒冬而向下調,社會要求「撤辣」之聲不絕於耳,奈何港府充耳不聞,一旦銷售稅和辣招雙重徵稅,危如累卵的樓市隨時大崩盤,樓市冧必然導致股市冧,簡直就是全民攬炒,後果不堪設想。

說到底,港府善財難捨,冤枉甘心。今次預算案大手筆派錢本來是體恤民情之舉,但港府守財奴性格不改,即使有一萬多億元財政儲備,稍稍出現財赤即大呼肉痛,不向市民開刀割肉不罷休。正如有人指出,要財政平衡,節流比開源更實際,最簡單直接、眾望所歸的做法必然是叫停倒錢落海的「明日大嶼」。

試想想,開徵銷售稅頂多每年為港府增加數百億元稅收,更要冒着適得其反的風險,根本難抵花費萬億元去填海造島的無底深潭。讓全民休養生息,集中發展閒置土地,讓建制派扭轉選情,這些才是港府最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