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香港角色

香港市民對大灣區政策一直不甚了解,尤其是區域性規劃和分工等討論,都屬於政府層面的考慮,一般市民不會明白其重要性。例如高科技項目發展計劃,可能有投資者會受到深圳發展的人才庫吸引,由香港負責融資,技術開發和投資設廠都在其他珠三角城市,日後研究有成產品投產,可向全國推出,不受地域關稅限制,對投資者應有吸引力。問題是,這些高科技投資項目看來與香港關係不大,在高科技產業上,香港沒有多少優勢。香港不像台灣般基本上有深厚科技底子,到大陸投資只是技術生產部分轉移,實際運作上依然保持台灣的總部,甚至保留高端科研環節,只把生產線轉移到大陸,還可以派出熟悉生產的台灣員工去做管理,結果既能保持台灣總公司的優勢,也可以享受大陸的外資優惠和龐大市場,兩邊受利。

在缺乏領頭項目的情況下,香港除了負責融資和對外交往,還有甚麼優勢?開放門戶,向外推銷,內地可能暫時還不能全部擺脫香港,但三幾年後形勢改變,香港的角色可能淡化,主要角色由有實力有技術的內地夥伴取代。

相信最多人參與的,是連繫整個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房地產項目,例如香港居民是否有權在內地城市擁有物業?業權有沒有限制?按揭貸款是否可能?這些物業發展項目特別吸引香港居民完全可以理解:香港居民習慣炒樓活動,認為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投資保值途徑,再加上內地珠三角的房地產發展項目可能有港資參加,不少樓盤都在香港賣廣告大事宣傳,甚至有房地產代理努力推銷,每逢周末都有內地睇樓團,招待客人去當地參觀看示範單位,交通費午餐全包,加上樓價比香港低廉,相信受到吸引購入者大不乏人。

不過,香港這近七個月來的反修例風波,看來也會影響大灣區分工部署。

香港本來在大灣區負責對外航空交通的樞紐角色,香港機場航班繁多,方便連繫世界各地,過去長時間是整個珠江三角洲的對外樞紐,珠三角人流、物流都依賴香港。但反修例風波後,內地居民對假道香港機場轉飛外地會提高警惕,怕堵路阻礙行程,怕機場被包圍癱瘓航班被取消,日後他們可能寧願選航班較少但行程比較穩定的內地機場如廣州。這個捨棄經由香港轉飛的趨勢如果繼續下去,此起彼落,廣州對外航班會增加,香港相對收縮。另外,深圳機場亦開展了擴建計劃,日後會增加國際航班,長遠亦可能分薄本來由香港航空業獨佔的利益。這些經濟影響,反修例的倡議者可能未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