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圍觀:金融表面趨穩 經濟危機加深

零售市道近月表現欠佳,10月的零售銷售按年下挫24%,創有紀錄以來最差表現,連續四個月錄得雙位數跌幅,顯然受到社會事件升級影響。不過,零售銷售增長早於2018年第一季見頂,今年6月社會爭拗升溫前已經明顯放緩,我們估計,主要與過去一年多股市和樓市趨於波動,以及人民幣貶值等因素有關。同樣地,投資開支和出口早於去年第四季已出現萎縮,與中國以至環球經濟增長放緩,以及中美貿易矛盾升溫關係更大。進入今年第三四季,社會事件無疑使這些下行壓力增加。

不少人憂慮目前的社會狀況或會觸發大量資金外流,我們對此有所保留。由6月中社會事件發生至今,資產市場大致穩定。恒生指數上升了3%,雖然明顯跑輸美股逾11%的升幅,但整體上沒有出現恐慌性波動。樓市較6月底高位回落約6%,政府宣布放寬樓按上限後已略為回穩。

港匯不但未有觸及被視為「走資指標」的7.85(港元兌每美元)弱方兌換保證,更重上7.8以上的強方。不同的指標顯示資金進出沒有異常情況,不論是銀行體系結餘還是整體貨幣基礎,過去幾個月都沒有收縮(反而輕微增加了),港元儲蓄總額亦只是由4月高位6.99萬億港元輕微減少1%至6.91萬億港元,按年還有2.8%增長。金融系統穩定,反映市場對香港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信心。

須從根源處理民怨

香港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加上實行聯繫匯率制度,上文提及的股市樓市波動、人民幣貶值、環球經濟增長放緩及中美貿易矛盾等,特區政府能透過其政策發揮的影響十分有限(樓市政策或許是例外)。政府自8月以來先後推出四輪紓解民困和針對中小企的紓緩措施,規模不大,約250億港元,估計對經濟的提振作用不到1個百分點。要解決香港的經濟困境,相信還是要從根源處理目前的社會問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