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風雲:明日大嶼 倒錢落海

在一片財赤聲中,港府堅持「明日大嶼」填海造島計劃如期展開,目前估算已達六千億元,絕對是特區史上最貴的基建工程,而單是「紙上談兵」的前期研究已動用近六億元,以近年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的往績觀之,整項工程埋單計數隨時過萬億元,意味財政儲備一鋪清袋。

本來,若社會一直保持繁榮穩定,錢使得出去賺得回來,冒險一博也未嘗不可,但問題是,現時本港經濟環境急劇惡化,中美貿易談判很可能泡湯,全球兩大國相爭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事,加上本地政治鬥爭愈演愈烈,明年經濟勢必進一步下挫,失業率進一步飆升,當年鬍鬚曾口中的「結構性財赤」勢必一語成讖。「明日大嶼」在不適當的時機、不適當的環境推出,跟倒錢落海有甚麼分別?

最令人憂慮的是,「明日大嶼」是一項沒有十多廿年不能成事的大型工程,當中橫跨幾屆政府,涉及不同特首,財政能否持續是一個問題,政治能否持續穩定又是另一個問題,尤其是明年立法會換屆,一旦反對派奪得控制權,別說「明日大嶼」隨時胎死腹中,會不會掀起新一輪政治鬥爭和街頭暴力,誰也說不準。更何況,遠水不能救近火,本港房屋問題水深火熱,廿萬劏房戶和廿六萬公屋輪候大軍急需片瓦遮頭,眼前的問題不解決,卻奢談廿年後可以給港人五星級的家,情況就如涸轍之鮒的故事,引西江水救就快渴死的小魚,不過是假仁假義。

正如本報指出,與其倒錢落海,不如發展新界。新界有過千公頃農地被發展商囤積,尚未發展的棕地更有三千多公頃,根本不存在港府「地從何來」之嘆。公私營合作發展將是理想模式,一來發展商有大把農地在手,二來發展商效率一定比港府高,三來早有成功先例可循,沙田、馬鞍山、將軍澳等新市鎮就是例子。港府偏要捨近求遠、捨易取難,到底為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