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橋冷清清 多少公帑付東流

耗資千億金元興建的港珠澳大橋通車剛滿一年,預期中的車水馬龍沒有出現,反而是車流量遠遜預期,悽悽慘慘戚戚。隨着社會暴亂不止,訪港旅客大跌,預料大橋回本遙遙無期。本港基建又添一項大白象工程,糊塗帳又多一筆,納稅人可謂冤哉枉也。

數據顯示,港珠澳大橋平均每日車流量僅得四千一百架次,比○八年估算低了一半,加上日前公布大橋年均營運支出高達廿二億元人民幣,而實際年收入只有約二億元人民幣,大橋淪為大白象工程已是殆無疑問。立法會議員擔心,數年後深圳及中山通道通車後,將進一步分薄大橋車流量,財政無底洞更難填補,顯然不是杞人憂天。

運房局局長陳帆昨日出席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一方面承認車流量跟預期有出入,另一方面對於如何增加車流量束手無策,只一味死撐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海底隧道明年底通車後,大橋車流量會有所增加。當然,人們對於廢官無能早就見怪不怪,連港鐵沙中線工程爆出天大基建醜聞,陳帆也是看報道才知道,指望他解決問題只是天方夜譚。

然而,大橋耗費大量公帑興建和營運,一分一毫都必須用得其所,尤其是社會暴亂愈演愈烈,很大程度是長期累積的民憤大爆發,港府再不改善施政,隨時又激起新一輪民怨,成為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粵港兩地政府最近同意增加五千個大橋香港跨境私家車常規配額,冀能吸引更多駕車人士使用大橋,但以目前低迷的社會氣氛觀之,內地旅客過門不入,增加配額能否令車流量起死回生,令人疑問。

事實上,大橋從拍板到撥款再到動工,一波多折,好事多磨,淪為「死橋」似早有定數。先是有人提出司法覆核,接着香港段延誤超支,然後工業意外頻生,「奈何橋」惡名不脛而走。完工後一樣問題多多,不是人工島飄移就是路陷,通車初期則因配套未準備好,未能疏導旅客而引起極大混亂。事實證明,所有問題都是源於港府思慮不周,不監不管,規劃離地兼且無法擺平爭議,大橋作為國家級跨境基建,原意是促進中港融合,配合大灣區發展,如今反而成為反對派挑撥離間的藉口,加深中港矛盾,港府之無能,簡直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一橋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在港府胡混度日之下,別說港珠澳大橋淪為大白象工程,其他大型基建莫不亂象叢生。沙中線連串醜聞固然是經典,深圳灣大橋通車不出十二年即出現銹蝕斷纜事故,同樣令人目瞪口呆。至於耗時九年興建的中環及灣仔繞道也是甩漏一串串,甚至另一跨境基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除了工程嚴重延誤超支,試通車期間更驚爆「脫軌」意外,令人慘不忍睹。

一葉落知天下秋。港英時期世界一流的香港基建,回歸後質素一蟹不如一蟹,淪為大白象和豆腐渣的代名詞,這除了是英國人埋下的政治地雷靠害,難道不是「港人治港」徹底失敗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