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鴻爪:有好過無的悲哀心態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胡適以此諷刺國人處事不認真的態度,套入本地口語為「是是但但」,而香港亦有差不多先生的兄弟,名叫「有好過無」。

反修訂《逃犯條例》觸發四個多月的暴潮,香港百業蕭條,旅遊業首當其衝。政府宣布新一輪支援旅遊業界措施,推出「旅行社現金鼓勵計劃」,每位入境過夜旅客可獲一百二十港元,出境旅客可獲一百港元,上限為五百人,最高可獲六萬港元現金鼓勵,政府強調獎勵金額是向旅行社派發,並非直接向消費者派發。業界代表雖然歡迎,但亦有人老實地說,相對整體損失,這筆金額只是九牛一毛,有好過無。而政府推出新一輪企業支援措施,商用車包括的士及紅色小巴司機入氣時,每公升石油氣可獲一元寬免,有業界代表亦是形容支援措施是「好過無」。似乎香港人都習慣了政府不痛不癢的措施,不完美,可接受,有改善空間,輕易便收貨了。

之前政府不少新政策都是花費了很多年時間去研究,之後就是雷聲大雨點小,推出時變了調,敷衍性質交差了事,就像自願醫保方案,與最初構思差天共地,淪為一般個人醫保,有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百年前中國人便是因為凡事「差不多」的心態,不思進取,不敵日本人精益求精的鬥心,「差不多」成為亡國奴。假若胡適活在現今香港,都會感慨民族劣根性不改,得過且過,接受政策有好過無,並非知足,而是縱容敗政,成為無能政府的幫兇。悲哀的香港人,一國兩制荒腔走板,政府行屍走肉,社會無日安寧,大家覺得日子依然要過下去,有份工做勝於失業,有劏房住好過瞓街,逆來順受。有這樣的順民,難怪有軀殼冇靈魂的政府還繼續「推新出陳」,都是那一句,有總好過沒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