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蓄肌防老來肌少症

現時十個長者約有一個有肌少症,即肌肉量減少,導致活動能力下降。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一項研究發現,七十六個老人日間醫院新症中,兩成七長者有肌少症問題,但透過八星期阻力運動訓練,即有效改善步速及平衡力。有物理治療師指四十歲後肌肉會開始快速流失,肌少問題普遍,但容易被忽略,增加跌倒及骨折風險,呼籲市民趁早「蓄肌」。

隨着年紀增加,肌肉量開始流失,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物理治療部一級物理治療師李凱平指出,四十歲時,肌肉每年減少約百分之八,七十歲時減幅更達一成半。而肌肉流失會影響日常生活,包括不能扭乾毛巾、坐低後難以站起來、上落樓梯困難、不能追巴士及「過唔切」馬路等。

日吃6份高蛋白食物

李凱平指雖然長者患上肌少症的情況普遍,但往往未能及時察覺,直至活動能力下降才發現問題,一般市民以為瘦削長者才會有肌少問題,但事實上,超重人士亦會患上肌少症,呼籲市民要有恒常運動,盡早「蓄肌」。東區醫院營養部營養師羅佩儀建議長者每日進食六至八份高蛋白食物,例如雞蛋、肉類及果仁。

為協助長者辨識及應對肌少症問題,東區醫院展開一項研究,在去年七至九月老人科日間醫院七十六個新症中,找出三十九名可獨立步行,又願意回家做運動的合適研究對象,透過步速、手握力量及生物電阻分析,確定二十一名長者患有肌少症。研究隊伍將肌少症長者分為兩批,分別接受八星期的「傳統物理治療」及針對不同肌肉鍛煉的「阻力運動訓練」,最終發現後者在步速、平衡力及三米來回時間均有顯著的進步。

今年七十九歲的陳伯早前有肺積水問題,需要臥床多月,雙腳自此變得無力,「出街都唔敢自己出」,五月參加了「阻力運動訓練」,「幾乎每日都在家自行鍛煉」,並配合高蛋白飲食,現時雙腳較有力,步行時較穩陣,有信心自己單獨外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