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一切虛幻也可合理化的時代?

修例爭議引發自六月起的政治風暴,這種打破常規的行動方式,一次又一次突破我們所信仰的社會價值底線──法治和非暴力,如洪水般衝擊一切管治體制,尤以衝擊立法會為甚,參與人士塗污議事廳上的特區區徽,掛上港英旗幟,連台灣太陽花學運也沒如此荒誕。

為甚麼事件發展至今會失控?參與者除了所謂一無所有、不介意推倒重來的青年外,也有一批是接受良好教育,有事業基礎的中產人士,連他們也會連續上街,天天網戰。有人認為香港已進入「後物質時代」,日前筆者不少友人轉發沈旭暉先生的鴻文──《後物質少年時代:他們激進嗎?》,文章指出「後物質時代」的確可解釋為甚麼中產會走上街頭,他們的人生不再只滿足於過去物質世界的「四仔主義」,更要求各種人生價值,包括公平正義、政治權利、個性解放、體面與尊嚴等。

沈先生還提到香港社會分配未能彰顯價值,甚至回顧五四運動因不滿列強對國家不平等欺壓,來說明「後物質時代」其實並不離地。筆者認為,這些回應現實環境和問題導致對價值追求,有人不但超越了個人的物質考慮,甚至不惜自我犧牲,在歷史上並非新鮮事,古今中外的革命莫不如是,用「後物質時代」去理解,未免引喻失義。而且也未能說明民國初年的社會壓迫和人民困苦,與今天的社會矛盾根本不是同一層次,當年是涉及生存問題,今天的是活得好不好的問題。

其實,「後物質時代」背後,最大的基礎就是物質本身,前提是先要有基本滿足的物質生活。沈先生鴻文最令筆者有所啟發的,是提到當下的「後物質時代」很大程度與互聯網高度發達有關。新概念的建構,可謂又快又方便,人人都可以參與「範式轉移」的大潮中。所謂同溫層效應,人們在網絡上被大數據劃分在不同的意識圈子,各種聲音就算是傳統上的離經叛道或奇談怪論,只要能捉住群眾心理,都可以慢慢由小眾變成一股挑戰主流的勢力,以下克上的成功機會和方法比以前大得多。

英國脫歐公投和香港修訂《逃犯條例》,就是在某些圈子中,最初以假消息製造成某些恐慌,無視種種客觀因素,繼而在封閉系統中形成某種似是而非的結論,結合在某種意識形態和情意結中,根本就不可能接收到全面的資訊,令人們變得愈來愈偏執,將一切行為都合理化。例如反對派利用一張新城市廣場顧客貌甚恐慌的圖片,誣衊警方「見人就打」,幸好後來有短片為證,以及當事人在社交媒體澄清真相是警察保護他們離場,警察才不用蒙受不白之冤。

過分理想 無視事實

我們要理解「後物質時代」的大趨勢,但這種無視事實的偏執,是筆者所擔心的。特別是我們這代人大多脫離了生產的第一線,又怎能容易理解社會運作的困難。凡事都有兩面,「後物質時代」或給予人們更大創造和連結的機會,一個遊戲或一個主題標籤「#」符號,就可凝聚數百萬人。但萬一這種建構卻基於某些虛幻、偏見甚至謊言,脫離了現實和基本規律,特別在政治領域過分理想化,政治變成虛擬遊戲而進行實體營銷,地球就愈來愈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