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安倍調停美伊 算盤能否打響

美國、伊朗劍拔弩張,波斯灣局勢日益緊張,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銜美國總統特朗普之命,昨日啟程前往伊朗,展開為期三天的訪問,並將分別跟伊朗總統魯哈尼及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會面,到底這位「欽差大臣」能否說服德黑蘭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日本跟伊朗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一九七九年伊朗發生美國人質危機,華府發起伊朗石油的禁運,東京政府出於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一度繼續入口伊朗石油;另一方面,安倍亦在一九八三年以外相秘書官的身份,陪同時任外相的父親安倍晉太郎,調停伊朗與伊拉克的緊張關係。最近就有日本外務省官員對外放風,稱伊朗方面對安倍晉太郎當年的外交調停工作印象深刻,「安倍牌」仍然有效。

當然,對於安倍晉三而言,這一趟調停之旅的意義,絕不限於「尋找父親的足迹」那麼簡單。日本將於七月舉行參議院選舉,假若安倍此行取得成績,對執政自民黨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另一方面,美國威脅對日本貨品加徵關稅,此事成為懸在東京頭上的一把刀,一旦安倍幫特朗普解決了這個難題,華府或有望在關稅問題上「高抬貴手」。

事實上,美、伊雙方均有欲緩解局勢的迹象。美國方面,特朗普不止一次表明可跟德黑蘭當局談判,並多次重申美方的目標並非要顛覆伊朗現政權。與此同時,伊朗當局日前宣布,釋放一名被指控替美國從事間諜工作、擁有美國居留權的黎巴嫩裔男子,被認為是對華府的示好行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的態度亦相當正面,希望該名男子的獲釋能為其他在伊朗遭拘留的美國公民帶來正面訊息。而去年美朝舉行峰會前不久,北韓亦釋放了三名美國公民,今次伊朗方面的類似舉動,會否取得同樣效果,值得外界關注。

雙方叫價 南轅北轍

問題是,美伊單對單談判可能不是最困難的事,如何在兩國南轅北轍的叫價中取得平衡,才最考驗兩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須知道,美伊之所以鬧至今天的僵局,完全是美國單方面退出核協議所造成,伊朗方面的所謂「核活動」,原本就在國際組織的監察下,證明屬子虛烏有,「棄核」根本就是偽命題;至於美方指稱伊朗在中東擴展勢力,危害美國盟友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安全,更是美方撕毀協議的藉口。退一萬步說,美國要說服伊朗,最起碼得撤銷所謂的「極限施壓」,特別是撤銷伊朗石油出口的限制,然而美國背後在下一盤更大的棋,那就是藉此影響中國的能源安全,達到遏華的戰略目的,而「極限施壓」一日不解除,魯哈尼便很難說服以哈梅內伊為首的強硬派跟美國談和。

在這種情況下,單憑日本以至安倍本人跟伊朗的關係,實難以樂觀。但日本也可能有自己的小算盤。幾年前日本「跟車太貼」,跟隨歐、美步伐停止輸入伊朗石油,及後隨着核協議簽署禁運取消,德黑蘭立即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天然氣,並將原屬日本人經營的三座油氣田劃給中國,以作報復。日本今天繼續跟伊朗保持友好,或許可起「打預防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