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不如相忘

講到政治語言符號的運用,不讓西方專美,也有「中國特色」。文革後的中國領導人,很多時候的公開講話都會引經據典。○八年三月溫家寶連任國務院總理,在中外記者會上引用北宋王安石的名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來彰顯他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不過,「熙寧變法」不但以失敗告終,更掀起新舊黨爭,衝擊北宋晚期政局,似乎引喻失義。中國的「今上」讀書不會比毛澤東多,可是其經典語錄不但出書,還有手機應用程式哩!

說到北宋的黨爭,令筆者想起王安石與反對變法的歐陽修、司馬光、蘇東坡等人的關係,這幾個人當時已經大名鼎鼎,文章更是傳誦千古,這幾位「古文大家」政見雖不同,卻不會成為寇讎。當然,這是指大家都在政治上沒有憑藉的時候。蘇東坡的父親蘇洵非常看不起王安石:「歐公(歐陽修)在翰苑時,嘗飯客。客去獨老蘇少留,謂公曰:『適坐有囚首喪面者何人?』公曰:『介甫(王安石)也。文行之士,子不聞之乎?』洵曰:『以某觀之,此人異時必亂天下。使其得志立朝,雖聰明之主,亦將為其誑惑,內翰何為與之游乎?』」

蘇洵對王安石的評價那麼低,那麼他的兒子蘇東坡又如何看王安石呢?恃才傲物的蘇東坡因王安石曾改別人詩句一事臭罵王,但當王罷相後,蘇王二人金陵相遇,前者謙恭有禮,說甚麼「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後者則回以「禮豈為我輩設哉」?一笑泯恩仇,二人更相約遊蔣山。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而且批評宋神宗與王安石獨斷獨行:「獨安石、韓絳、呂惠卿以為是,天下皆以為非也,陛下豈能獨與此三人共為天下耶?」王安石亦十分討厭司馬光,曾極力反對宋神宗重用「異論宗主(政治異見者領袖)」司馬光。但是,王安石當時不容異己,下台之後,異己(司馬光)並沒有不容他。王安石也曾對「反骨仔」呂惠卿表示舊事「不如相忘」。

九百多年前的政治人物的胸襟比現代的中國人物廣闊得多。近代中國的黨爭是要人頭落地,十分血腥。至於香港的政治人物,不論格局、識見,與古人比相去甚遠,「黨同伐異」的水平亦十分拙劣。「好打得」的林鄭固然沒有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氣魄,更沒有北宋黨爭人物「舊事不如相忘」的風度。至於不同政治光譜的政團或政客,互相攻伐,只問立場不問是非,所謂求同存異,也只是嘴巴說說。最可笑的是,擁有絕對權力的人,對於不同意見視為寇讎,甚至出手打壓,卻常常裝扮成「弱勢」,呼籲要「互相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