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公院 嘆士氣低落 沈祖堯促減醫護文書工作

公立醫院病房淪陷,病人「瞓到周街都係」的情況幾十年不變,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離任校長後,重返醫院參與臨床工作,卻發現醫護士氣、工作辛苦的程度等都有極大轉變。他感到前線已深受問責文化影響,甚至做手術都如驚弓之鳥,要在病人腳上寫「左」、「右」兩字分辨以防出錯。他慨嘆,醫院管理局不斷聘請新醫生只是補回已流失的人手,並非實質增人手,令前線士氣非常低落。

沈祖堯昨出席電台節目時分享他重返臨床工作的體驗,坦言病房由「周街」都是帆布床,進化至病人有病床睡,但病床依然排滿走廊,幾十年不變。長者病人不願出院或因院舍環境差,但病床無流轉,醫生又受壓。另一方面,前線醫生關於病人聯絡、文書的工作更繁重,年輕醫生一早上班巡完房就要致電家屬交代療程。巡房時間太長又推遲了看門診的時間,最終醫生連吃飯的機會都沒有。此外,看門診時需要在電腦登記多種資料:「做一樣嘢又填好多張表,填完表等於不會出錯嗎?」

應增臨床時間 與病人建信任

沈祖堯慨嘆,即使醫療技術先進,但醫護人員失去照顧病人的意義。他指過往醫科生畢業後,接受了專科培訓,會多留在公院十餘年,希望可參與更多複雜手術、感受團隊精神:「但依家好似留喺度都做唔到醫生想做嘅工作。」他曾到德國及加拿大等地醫院考察,發現當地病人求診前已有醫院人員安排辦妥覆診時間、病歷準備等程序,但本港公院則落後於人,這些工序多數都由醫生自行負責。他認為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有需要減省文書工作,花更多時間在臨床工作上,與病人建立關係及信任。

招新血只填氹 無實際增人手

面對嚴重人手流失,醫管局只會填充原有流失率。當加了人手就理所當然,要求同時增加新服務。沈祖堯說,醫護人員原本工作量已超多,再加新服務變相工作量再增:「有時寧願唔加錢,就唔使加多服務喇。」

近年病人病症較過往更複雜,沈祖堯建議港府增撥資源予病床數量及醫護人手之餘,也應改善安老及末期癌症等服務,協助病人盡快離開醫療體系:「醫療體系應該有出口,病人入來(住院)後也能走出去,有各項配套服務,否則醫療制度只會『一潭死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