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韓與美國峰會無功而退之後,國際視野的重心再次轉移到中美貿易談判,以及似將舉行的特朗普與習近平峰會。
金正恩的示範是談不攏便撤,但撤後還留有下步,仍然可再談,而且有眾多的機會,讓雙方和國際社會有極大的想像空間與餘地。還可會談便不是決裂,氣氛還是友好。美朝雙方不敢貿然採取激烈行動,互相約制,也自我約束。朝鮮半島以至東北亞的政治氣氛繼續樂觀,生意可照做,和談和解還可在不同層次、領域來推行。簡單來說,這次是金正恩把特朗普和美國拖着,不讓步也不放手。美國有甚麼方法可與金正恩爭奪政治主權呢?
另一邊廂,中美貿易談判的主導權似乎由美國掌握,中國只是在美國的壓迫下不停讓步,最形象化的表現是,中國代表團在美被特朗普接見時,每次都是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帶領團員圍坐在特朗普辦公桌前,似是學生聆聽老師教導,也似中國官員變成特朗普屬員,聽取指示。其中劉鶴的英語更引起誤解,全然不像兩個主權國在平等談判。
相反,習近平在京接見美國代表團均依循外交禮節,體現國家主席與外國代表團平等互重的態度。只是換了美國主場,中國代表團的表現卻如此,頗令人擔心他們在貿易談判中能否不卑不亢,堅持國家利益來與美國官員爭辯?
事實上,中美貿易談判的情況很清楚,根本不是貿易問題,卻以貿易為開端。因此,戰場不應只局限在貿易談判桌上,而應全方位在各個領域上部署、對壘、爭奪。
但是貿易談判還是重心,它既可反映其他領域爭奪的效果,也推動其他領域的爭奪。更重要的是,談判體現國家的實力、外交政策的智慧、談判人員的能力,簡言之,即代表國家的綜合能力,所以貿易談判不能隨便放棄,更不能用旁門左道的手段來爭勝。耍手段或許可欺騙外國一時,卻會失去國民與國際的信任。中國政府至少需要把談判所採的立場公開於國內,使國民知道政府是怎樣深思熟慮,有理有節地維護國家利益、民眾利益。談判過程便變成一個凝聚國民和教育國民的機會。
回望周恩來總理時代的中國外交政策、舉措,不僅體現中國的國家利益,而且示範天下。一段時期,中國的對外關係有着太多政治計算、利益考慮,卻缺乏高瞻遠矚的視野和宏大的戰略思維,雖然近年有些改變,可惜在中美貿易談判的表現,卻令人擔憂。中美貿易戰的背景是新冷戰復現的政治環境,這與中國當年加入世貿組織的情況大不相同,不能等同看待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