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本港學生考慮到內地升學,學友社調查發現,有意到內地升學的應屆文憑試考生,由一七年的一成七升至今年的兩成,認為內地學習環境好的被訪者亦增多,與內地收生要求較低及學費便宜等因素有關。在此消彼長下,有意到台灣升學的學生連續三年下跌,由一七年的兩成六跌至今年的兩成二。團體分析指出,內地遊學團增加及注重文化交流及與同學互動,而非以往的單向參觀,令不少學生有意回內地讀大學,預計有意到兩地升學的人數差距會持續收窄。
受訪應屆考生約二千人,在有意到內地升學的被訪者中,認為內地大學學習環境好的比例,由上年的兩成一增至三成。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指,近年學生有較多機會親身去內地交流,兩地姊妹學校亦加強聯繫,而且香港學生報讀內地大學獲得補貼,無論學費還是入學成績都比內地學生更有優勢。
調查同時發現,最令學生對內地升學卻步的因素為政治環境,由上年的兩成八升至三成七;而受台灣政治環境吸引者則由百分之七增至一成七。吳表示,愈來愈多學生注重政治環境,但建議學生不要放大此因素,應考慮升學地點及學校的整體條件。
調查顯示台灣升學的吸引力持續下降,尤其受「學費較便宜」吸引的人數由五成七降至三成五。吳寶城指,台灣的大學學費沒有明顯轉變,只是本港政府推出不同本地專上課程資助計劃,令本地學生學費減少,加上不少僱主不大承認台灣的大學,令受訪者感到前途不明朗,因而打消到台灣升學的意欲。吳又指,大灣區發展對學生升學選擇暫時影響不大,學生仍多心儀一線城市。
應屆考生張梓瑩於大學聯招報了中大經濟系,但其成績未必十拿九穩,因此亦報讀了北京大學等內地頂級大學。她指聽說北大學生清晨五、六時便開始讀書,欣賞該校學習氣氛,內地亦有很大發展潛力,望畢業後於內地工作。學友社昨起派發四萬冊《大中華升學指南》,並於五月成立「大中華升學及發展中心」,為學生提供內地、澳門及台灣的升學及就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