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財政預算案宣布將以二百億元購入六十個私人物業做社福設施,但遭質疑措施推出時會為業主托價,有利益輸送之嫌。有商舖投資專家認為若港府與私人發展商「一對一」洽談買賣過程,容易惹來官商勾結嫌疑;亦有社福界人士批評由產業署監管猶如閉門造車,認為當局應公開招標過程以釋公眾疑慮。
盛滙基金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李根興認為港府以二百億元購入物業有正面作用,比起港府「由零開始」覓地來得有效率,但他質疑當局「計錯數」,指港府擬購物業總面積共約四十三萬平方呎,即平均呎價約四萬元,笑指:「真係甲級寫字樓都買到。」他指工廈去年最便宜的呎價僅九百多元一呎,其他「死場」亦只是約三千元一呎,直指港府「條數預得太多」。
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副主席李鳳琼認為增加服務中心是好事,但質疑服務及人手卻未有增加,服務使用者難以受惠。雖然勞福局局長羅致光曾表示向領展買物業的可能性近乎零,但李質疑新市鎮地區物業大多屬領展所有,質疑當局「到時係咪真係唔買」。
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指出,現時香港仍欠缺三百間幼兒服務中心,平均輪候服務年期為九至十五個月,形容現時「係排極都排唔到」,認為當局應該先填補服務缺口,不要「為買而買」。
至於選址在空置校舍,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內務副會長黃旭熙表示,大多空置校舍位置較偏僻,「康復巴士駛都駛唔入」,又指現時港府亦有翻新空置校舍重用的計劃進行中,但拖延了六至七年仍未成事,直指是因局與局之間各自為政所致,認為可行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