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玻璃揮春

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貼上紅色揮春,有人偏偏反傳統,不用紅紙用舊玻璃樽,寫上「諸事順利」、「家肥屋潤」等祝福字句,掛起一樣搶眼。除了這些「揮樽」,眼前的耳環、戒指、碟子、馬賽克燈等製成品五顏六色,充滿藝術感,誰想到這些飾物及擺設都是由廢棄玻璃回收再造而成?

燒扁樽身 寫上祝福

「呢啲玻璃樽經過(攝氏)八百度高溫燒扁,畫好後可以打圈掛起。」玻璃藝術家Kanny一邊向工作坊同學講解「揮樽」製作過程,一邊展示藍、啡、綠及透明四色的玻璃樽。「未見過玻璃樽咁嘅樣,原來可以用嚟做畫紙!」就讀五年級的詩詩,一邊在壓扁玻璃樽上寫上「福」字,一邊興奮地分享。在她旁邊的姬姬則在深啡色的玻璃樽上,畫上粉紅色小豬,她更透露於上次工作坊,利用膠樽及玻璃碎片製作馬賽克枱燈。

Kanny接觸環保創作多年,她指受到師傅影響,亦踏上玻璃回收創作的路途。透過不同工作坊,她希望令玻璃變得更「親民」,「其實玻璃唔危險,自己都參與得到,普通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但在本地從事此類創作並不容易,由於玻璃樽體積較大,需要一定空間儲存,加上玻璃較重及易碎,運輸時要格外小心。她笑言,連回收玻璃樽亦面對土地問題,「一收集到啲樽,就要盡快清洗、打碎同壓扁。」

切割打碎 製成家品

另外,她不時從垃圾堆中「尋寶」,發現不少商舖將玻璃連同廚餘及其他垃圾棄掉,當中約三分二的垃圾為玻璃,如器皿、調味料樽等。除了垃圾站,她亦會從朋友家中回收玻璃,以及與商舖和機構合作,將無法妥善處理的玻璃送到工作室。回收玻璃樽先以高溫燒製,經壓扁或切割後,再製成各式各樣的家品。

眼前一堆玻璃碎片得來不易,全由人手打磨,她笑指,「有次我好嬲,用咗全日打爛四十個玻璃樽。」雖比機器所造的數量少,卻是匠人獨一無二的製成品。但她坦言,過往於市集擺賣時,曾被人質疑售賣環保產品毋須成本,直指港人對升級再造製成品的欣賞及認受性較弱。她期望,今年將玻璃回收擴展到藝術層面,舉辦以再生玻璃為主題的藝術展覽,讓市民參展,「唔係離遠去睇,而係落手落腳去做。」

圖:關萬亨
文:江潮楓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