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廣州新科技

廣州在不少香港人眼中,一直是落後於香港的。很少人還會記得,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香港遠遠落後於廣州。在此之前的提法是省港澳,香港開埠取代了澳門,但與千年商都的省會差得很遠,甚至亦未必勝於佛山鎮。

共產黨革命是均富,廣州的繁華被均掉。但三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四十年改革開放後,全國基礎增強,廣州不用被均富,反而借全國之力,在改革開放中重新發揮區位、營商文化與海外關係優勢而復興起來。雖然按經濟規模稍遜於深圳,後者卻是全國資源、政策和海外資金堆砌起來,論根基底蘊,實際比不上廣州。

四十年改革開放裏,廣州是恢復商業資源,重建工業,論實力,已經可以與上海相比。廣州佛山同城化、珠江三角洲一體化,即使有深圳在分流,整體實力正以倍數增長。傳統的工業化、都市化和文化重建大致完成,下一階段便是捨趕超戰略,轉入後趕超階段。

在發展新科技、未來產業方面,廣州與深圳有許多重疊之處,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是力求將兩者由競爭轉變為協作。深圳未必願意,此所以全力東擴,在珠三角以外建立飛地──深圳汕尾特別合作區。

廣州在吞併佛山之後,規模擴大,產業和行業更加完備,只要政府有視野、魄力與決心,在後趕超階段,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不會遜於深圳。

舉例而言,廣州建立兩座十二吋晶圓廠,在半導體晶圓生產從無到有,勝於深圳多年經營的一座八吋廠和新建的十二吋廠。當然,深圳積累的半導體設計人才多於廣州,但廣州正銳意追趕、發展,例如去年三月頒布的「廣州市加快IAB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推動新一代訊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產業的大發展,目標是在二○二○年形成影響全球、引領全國的產業集聚區,IAB三個產業規模要達至七千億元、一千二百億元和一千八百億元,把原有的工業擴大提升,依賴創新和技術,重點在十大價值創新園區。

當前發展,資金、技術、人才都是流動,匯集資源條件關鍵在於政府的政策能力、投入的決心,以及規劃管理是否合理。廣州與深圳都是這些方面的表表者,廣州的文化底蘊、科研教育以及社會基礎更勝深圳。在這樣的前瞻規劃、大手投入底下,成功機會極大。且若廣州與深圳排除成見,攜手合作,效益更大。

對此,香港可以怎樣做呢?守株待兔抑或與廣深聯手、當配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