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落後

曾蔭權政府時期,一位主要官員曾經問我,香港可以怎樣再工業化?我的答覆是發展半導體設計,因為這是當今訊息產業的核心技術。可惜他聽了之後不了了之。

我這樣主張,是因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寫過一份報告,分析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在內地及台灣引起頗大的反應。當時我與內地科技部和電子部的專家爭議中國內地半導體產業應該怎樣發展。內地政府的專家主張從基礎做起,重複走國外半導體發展的歷程。我反對,提出應該向台灣學習,把本地的發展移植在外國引進的先進技術與工藝基礎。

由於半導體的生產在各主要企業都有不同的工藝方式的差別,當時即使美國、日本、南韓領先,台灣卻創出半導體代工的獨特成功模式。內地要發展,最佳的方法是引進台灣原有的團隊,在原有的技術基礎上進一步研發推動。

後來的結果是內地引進了台灣的技術、工藝、人才團隊,在上海創建,便是今天的中芯國際──內地最大的半導體企業。把台灣的晶圓生產體系和半導體代工的模式轉移過來。

相對於台灣發展,內地半導體的移植發展仍然落後,但建成了本地的基礎。台灣的半導體卻進一步提升,與美國、南韓鼎立,日本則潰敗,台灣的台積電(半導體代工的首創者)成為台灣最大企業,技術水平甚且壓倒美國的英特爾。

與此同時,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勞動密集的封裝測試部分,大部分轉移中國大陸,形成兩岸分工,但主導權在台灣,而台積電背後有着美國的影子。台灣的半導體設計群體也成為在美國國防部門以外全球最大。

台灣的成就、內地的發展,對比的是香港落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亞洲四小龍」之中,香港的科技發展居首,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在香港建有晶圓廠,是四小龍僅有。據此,香港半導體產業絕對領先四小龍。可惜,殖民地政府從來不重視工業發展,更何況是先進的半導體產業;摩托羅拉公司也無意在香港建立技術、人才與配套產業。香港的大學那時還只是製造殖民地官僚的場所,香港替美國加工的電子廠亦不作科研投資,結果這個廠最後老化關門,香港官員甚至對曾經有半導體發展的機會,乃至甚麼是半導體都不知道。

今天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力圖重振的時期,單是廣州、深圳,便有三座全球最先進的十二吋晶圓廠。半導體設計群體龐大,廣州更有半導體整個產業行動綱領。香港又如何呢?至今還是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