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大動手術

香港公共醫療問題發展到今天的危急狀況,似是無法可施。

然而,真的這樣,無計可想?

其實,最簡單一條,就是引進外國合資格的醫護人員。可以規定一定的年限、一定的數目,還可以規定考取香港專業資格的途徑與時間,在考取之後轉變為本地醫護。

特區政府拿出五億元之後再加五億元,卻沒有任何具體政策,一是怕得罪本港的既得利益勢力;二是當被批評不做事,便以為拿錢出來便可解決,實際上不過是公關噱頭,上一筆五億元只動用小部分,再添五億元,甚麼時候才真的用上?也能否用在前線醫護增加人手,紓解困境之處呢?這不過是政務官的簡單幼稚思維,用公帑來給自己解困,並不理會能否真的解民困,使飽受傷病摧殘的基層居民有得醫的機會,減少失救的危險。

香港過往不是沒有容許外地醫護人員來港執業,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有不少緬甸醫生,其後也批准英聯邦醫生來港工作。再其後,香港的制度改變、收緊,要求在港考試合格後才可以在港執業,美其名為堅持專業水平,實際上是保護本地兩間大學的醫科畢業生,徹頭徹尾的保護主義。當然,這也不是只有香港這樣做,醫護行業在眾多的國家都實行保護主義,不過,在危機時刻,為救香港的病患者,維持香港公營醫療體制,保護主義好應該有所讓步。醫者還應該有父母心,不能一貫唯利是圖。

假若特區政府願意和有魄力,有為民解困的決心,引進一定數目的醫護人員,絕對是可以在短期內實行,問題是這個政府是怎樣的政府?

另一方法是把醫管局龐大低效的官僚架構打破,一是把公共醫療集中的醫管局瓦解。醫管局用的是最低效的官僚管理方法,疊床架屋,推卸責任。中央集權沒得規模效益,反而是變得大而無當,把醫護人員困死於無效低效的文牘主義重壓之下。

醫管局應依現有聯網來分拆,形成多個相互比較、有所競爭的地區醫管局,把醫管局總部為監管用的行政措施所佔用的龐大資源與人力解放出來,讓這些高級醫護人員回歸病房。地區醫管局的規模縮小,因而行政人員的數目也應相應減少,各個單位和層級的溝通快捷便利。

二是把地區醫管局以至醫院的行政層次壓縮,文牘主義減少,從而把佔用的醫護人員騰出來,也減輕各級醫療部門的行政工作負擔。若能這樣做,節省出來的醫護人員數目巨大。但問題是,政府會否有魄力改組醫管局及其中的既得利益勢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