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樓價已有支持力

二○一三年初,筆者曾經在報章專欄中唱好樓市,建議首次置業者要抓緊機會,當心「蘇州過後冇艇搭」。及後幾年港樓升多跌少,氣勢如虹,當日最便宜的首置房子尚在三百萬元以下,今日就要五百萬元左右了。

去年初,市場大部分都是看好聲音,樓盤銷售處興旺得猶如年宵市場,本欄卻在年中開始唱反調,說樓宇的租金回報率已近於銀行定期存款,這是影響樓價起跌的重要指標,提醒讀者市場已臨近轉角。事實證明,樓價在八月便開始回落,至今跌幅約一成,目前看淡者眾,未來的樓價走向究竟如何?

樓價下跌一成至一成半,調整幅度應已足夠,不要信那些危言聳聽之論。有國際調查機構指出,香港人要用二十一年的收入才能買得起房子,遠高於第二、第三位的溫哥華和悉尼,這兩個城市只消十二年左右。單看數字,會把不少港人嚇得半死,覺得本地的樓價高得瘋了。

然而,香港的樓價固然是高,但跟其他城市相比,卻並非當真如此「離地」。此地有近半人口居於公營房屋,悉尼人及溫哥華人卻沒這等福利。扣除約半數的低收入階層,再加上港樓已下跌一成,以此標準再作統計,其實港人買樓的困難程度,跟不少國際城市相差不遠。

依據國際標準,每月供樓負擔如超過家庭入息一半,即屬危險,目前港人平均只動用了入息的百分之三十六供樓,尚屬健康水平,也跟世界其他大城市的居民相差不遠。你大抵不會認為英美國家的年輕人,只需動用入息的一、兩成供樓,就能擁有理想居停吧?

事實上,美國的加息周期已經接近尾聲,供樓與存款利息都難有大幅上調的空間,而且未來香港私樓的供應量可能不加反減,樓市跌至現水平,應該已有支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