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最近有兩條訊息是關於中方的立場。
一是在結構問題上中方不會讓步,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在世界經濟論壇的講話便包含這個立場。結構問題實質是中國的發展道路與美國不同,或美國不同意之處。是否成問題,屬於美國的主觀意向,也包含了美國要扭轉中國幾十年來成功的發展戰略,破壞中國的崛起之路。作為主權國家,中國也要堅持本國的利益,憑甚麼要聽美國的指點、以美國的利益為依歸呢?
美國的要求並不新鮮,而是重施日美貿易摩擦時的故技,藉口貿易談判,實質是要改變日本自二次大戰後建立起來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成功體制,降低日本的經濟競爭力,從而使美國再次可以在經濟上壓倒日本,而不理會這樣的結構性轉變對日本的發展、對日本人民的生活會產生多大的破壞,這屬於典型帝國主義霸權的行為。有點血性的中國領導人,怎能重蹈日本的舊轍,聽命於美國呢?
二是中國答應六年之內填平對美國的外貿順差。美中貿易逆差按美國統計數字為三千多億美元,美國出口中國二○一八年為一千億美元,比二○一七年減少。要在六年裏實現美國對華出口大增三千億美元,即每年至少增加五百億美元,便是二○一九年要比二○一八年出口增加五成,這樣龐大的貿易額並不容易達成。
中國擴大進口不是問題,問題是美國有甚麼可以這樣大量出口呢?美國不會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大宗出口便只有農產品和石油、天然氣,這些產品美國都沒有優勢。農產品有轉基因風險,多為飼料,石油、天然氣一來美國沒有足夠的出口基建設施,二來頁岩油氣的出口成本高昂,而且美國頁岩油產業面臨金融泡沫穿破的危機,因此,美國出口中國大增的機會不大。
如此一來,要填平對華外貿逆差,便要靠中國對美出口的大減。近年美國從中國進口每年都在四千億美元,二○一七年達到高峰,二○一八年稍減,要從中削幾百至千億美元的進口,對美國貿易與市場的衝擊會十分巨大。美國或可從別國進口替代,但價格、質量、規格、付貨期都大有問題,且市場上企業自主,關稅因素不足以抵銷中國產品的綜合成本競爭力,美國政府真能抑制國內企業從中國進口嗎?
前者是美國貿易戰的真正意圖,後者只不過是忽悠中國官員罷了。日美貿易摩擦,二、三十年後美國還是改不了對日的貿易逆差,但成功打擊了日本經濟,令其失去了整整二十年,中國豈能不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