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署減排不力,去年空氣污染物臭氧濃度創有系統紀錄以來二十年新高!本港空氣質素為人詬病,去年一般及路邊監測站臭氧年均濃度分別達每立方米五十二微克,以及每立方米廿四微克,路邊監測站錄得的濃度比一三年急增七成一,更是一九九九年以來新高,另空氣污染物二氧化氮亦超標一倍。環保署辯稱臭氧問題複雜且是區域性問題。有立法會議員轟港府將臭氧問題歸咎於內地是諉過於人,形容當局「闊佬懶理」,認為港府對路邊空氣污染及城市綠化管理不善,才是臭氧濃度不斷創新高的主因,置損害市民健康於不顧。
環保署昨公布香港去年空氣質素,當中臭氧問題嚴重,十三個一般監測站中,有八個主要在郊區及新市鎮的監測站超出空氣質素指標,以塔門、東涌及將軍澳等的監測站臭氧濃度較高。環保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何德賢承認本港目前臭氧問題嚴峻,解釋臭氧並非從污染源直接排出,而是由空氣中的氮氧化物(NOx)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在陽光下經光化學反應形成,亦可與污染物如一氧化氮產生化學反應而消耗。近年本港車輛的一氧化氮排放減少了,故少了臭氧反應及消耗。
首席環境保護主任(空氣科學)梁啟明強調,臭氧是區域性問題,如塔門的臭氧濃度即使在夜晚亦可高達每立方米一百微克,反映本港的臭氧主要來自香港以外地方。他又預計,臭氧濃度上升將會持續,直至成功減低VOC等污染物排放,臭氧濃度才會下跌。
此外,空氣污染物二氧化氮濃度亦超標。二氧化氮主要來自車輛排放,近年濃度雖下降,去年一般及路邊監測站錄得的二氧化氮濃度,比一七年分別下跌約百分之二及百分之五,但仍處於高水平。二氧化氮去年路邊監測站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八十二微克,為空氣質素指標的兩倍,十三個一般監測站中有六個不達標,三個路邊監測站更全部「淪陷」。
何德賢認為,本港一般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可吸入懸浮粒子、二氧化硫等的濃度均有下跌,反映減排措施已見成效。為改善區域臭氧,粵港兩地會致力減少NOx及VOC排放,就下一階段減排合作,粵港雙方已成立科研小組開展研究,本港亦會檢視能否進一步收緊受規管的建築漆料VOC含量限值。另外,港府將會於二○二三年年底前,分階段淘汰歐盟四期柴油商用車,以減少排放氮氧化物。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委員葛珮帆批評,區域性合作非短期可完成,「環保署唔好乜都賴人哋,要諗吓自己做到啲咩!」她認為,現時不少國際城市已有全面使用電動車的時間表,然而港府卻本末倒置,為電動私家車首次登記稅的寬免訂立上限,打擊市民購買電動車意欲,無助減少路面車輛排放。葛促港府在減少空氣污染物上訂立清晰目標,亦應思考如何增加電動車使用量,如提供更多充電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