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內地保健品看準消費者心理

現在的保健品種類繁多,數不勝數,讓人眼花繚亂,於是就胡亂選擇、非理性選擇。各種保健品的宣傳,基本上就是一個套路打法:用到病除。比如吃了病就好,貼了就沒病,穿在身上保健康,按摩精神好,拔罐能祛病,這對老年人來說,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

權健保健品系列抓住了人們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理,對保健品進行精準推送,直到死了人、害了人,權健的保健品才露出廬山真面目。不過,權健保健品系列倒了,保健品本身並不會倒,因為市場有巨大的需求,迎合了大眾健康的心理需求。一個權健保健品倒下了,不但會有其他保健品的存在,還會有千萬個保健品站起來,更有可能,權健保健品換個名目,繼續做保健品系列的生意,只是換了一張皮而已。

公共權力部門懶政

保健品之所以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並讓真假保健品如入無人之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有關公共權力部門懶政。從一般意義而言,保健品即使沒有甚麼益處,也沒有甚麼害處,即使有害,害處也不大。對於無病的人來說,吃了沒病。對於有小病的人來說,吃了也沒甚麼大害,一般不會引發醫療問題。有關公共權力部門管理既看不到政績,不管理還能捎帶點回扣。管理沒動力,不管理反而有動力。保健品市場還能帶來就業,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對保健品市場也就聽之任之。尤其是在國家強勢治官的情況下,官員不作為,沒擔當成為官場的重要心態。

第二,傳統文化對保健品的追捧。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注重養生,從皇帝到普通百姓,都把養生當成人生中重要大事,對煉丹術、長生不老藥、童子尿、人血饅頭、打雞血、紅茶菌等的追求與迷信就是最明顯的例證。電視、報紙、網絡對各種保健品的宣傳,也都有迷信成分。傳統醫藥具有非科學內容,把《本草綱目》視之為治各種病的醫藥百科全書,不相信現代醫學,不相信現代科學,甚至拒絕現代醫學科學。曾經有一段時間,一些專家學者搞過中醫和西醫的論戰,最終也沒論證出一個共識性的結果來,結果就是中醫西醫各走自己的陽關道。

老年人判斷力下降

第三,看病難且貴。看病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同時看病又太貴,一些病人把小病變成大病,大病看不起只有等死,這在農村和社會底層民眾表現更為明顯。媒體對一些病人的天價治療費用曝光,也使一些人視看病為畏途,選擇保健品是病人理性而又無奈的選擇。有些底層民眾在網上還誤判北韓的醫療情況,認為北韓這樣的國家看病免費,全然不顧北韓看病狀況的真實存在。他們希望中國也像北韓那樣看病免費,自然會阻斷中國假劣的保健品。

第四,老年人對保健品判斷力下降。老年人各種器官老化嚴重,智商和情商都在不斷下降,社交圈子也逐漸萎縮,與社會交流、兒女交流逐漸減少,對各種吹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品失去基本的判斷能力,寧願花大價錢買沒有療效的保健品,也不會選擇花小價錢到醫院看病。同時一些人對到醫院看病有恐懼症,擔心查出大病不可治,又擔心拖累兒女,買保健品方便,在家吃保健品能養生治病,一舉多得。

第五,保健品本身具有似是而非的功效。保健品說能治病,卻不能治病,說不能治病,卻能治病。何況還有身邊的人以身說法,說吃了用了甚麼保健品管用,多年的病治好了,這種現實傳播愈傳愈神,着實迷惑了好多人。一些人的小病,都是吃了用了保健品的心理暗示作用,並沒有真正達到治病的效果。

保健品的療效究竟在哪,還真是一個未知數,這個太需要科學提供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