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中美貿易戰盤點

中美貿易戰開打半年,國家海關總署日前公布今年首十一個月的出口情況,結果是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再度擴大,比去年擴大近百分之十四,總額約二千七百四十億美元;單以對美的出口貨物計,亦較去年增長百分之九點四。不知美國總統特朗普看見這個數據,臉是紅了、白了還是綠了?

特朗普對中國大打關稅戰,一上陣口號便是美國不被佔便宜,所以你賣給我多少東西,便要買我多少東西;可是中國貨輸美被徵關稅,美國貨輸入中國也被徵關稅,部分貨品更被謝絕採購,結果五個月的盤點,只見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沒有收窄,反而擴大了,到底這筆貿易戰的帳是怎樣算的?

按中美貿易戰的徵稅安排,雙方大部分貿易都有百分之五至十五的徵稅,關稅雖能補貼兩國庫房,但出口貨值勢必降低,這便是互徵關稅的威力。然而,貿易戰打了五個月,中國輸美貨物不減反增,已形成抵銷關稅成本的效果,當中有兩大原因,一是美國的消費者負擔了關稅壓力,二是中國製造商或出口商承擔了美國關稅的成本。

以中美半年貿易戰的反應來看,似乎影響各自孭了一半。因為人民幣過去半年不斷貶值,累計高達百分之八至九,抵銷了大部分中國出口貨的成本上升壓力;內地製造商雖然叫苦連天,但商界向有大平賣、以量換價值的做法,這種手法的另一效果是搶佔市場,最終威脅同一貨品的其他製造商,畢竟失去的市場再難找回來。

事實上,美國的關稅還有部分由該國消費者承擔了,滯後的通脹稍後便會抵銷美國財政部在關稅上的額外收入。或者,這筆帳應該這麼看:短期美國受惠,長期卻是美國市場受難;而中國商界短期受難後,將享受更無敵的市場。這便是半年下來,美國進口商趁機狂進貨、中國出口商削肉繳稅也要力保出口不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