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現代小學生不再是無憂無慮,一項以一千八百多名小三至小六學生為對象的調查發現,兩成一受訪者稱經常感到壓力,甚至每五人即有一人具抑鬱徵狀,而徵狀嚴重者亦由去年的不足一成,升至一成二。調查亦發現,疏離的親子關係較學業壓力帶來更顯著的抑鬱風險,專家籲父母學會觀察子女,了解行為問題背後的心理需要。
香港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今年一至三月進行調查,發現逾一成七小學生有抑鬱徵狀,較上年多四點四個百分點,徵狀包括常感疲倦、覺得自己無用、睡眠有問題等。調查中,最多人表示壓力來源與學業有關,包括升中選擇及適應、學業成績未如理想等,但當分析各因素與抑鬱的關連性時,發現學生若承受沉重的學業壓力,抑鬱風險約一成,親子關係疏離者的風險卻高達兩成三,例如與父母相處時覺得心煩,與他們討論問題會讓自己感到很笨,父母少注意自己等。
正讀中二的廖同學於小五至小六期間有抑鬱徵狀,她自小與祖父母同住,兩老對其學習要求甚高,爺爺曾稱:「你再唔努力,冇人睇得起你。」又把死記硬背的讀書方法強加其身上,如要求她抄詞語一小時。然而,她的學業成績仍未如理想,卻因「唔想顯得自己好差」而不敢與家人傾訴,她自言當時猶如讀書機械人,坦言「想要個好嘅童年。」
臨床心理學家李明琳指,不少家長的教養方式受自身成長經歷影響,會將二十、三十年前的觀念強加孩子身上。她指兒童難以清楚表達心理需要,建議父母及老師學會觀察,了解行為問題背後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