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媒體最近都在大談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就,其中一項就是扶貧的成就。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啟動扶貧機制以來,中國已有超過七億農村人口實現脫貧,佔世界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這個成績,確實不容易。一九七八年時,中國的GDP是三千六百四十五點二億元人民幣,人均GDP是一百五十五美元,城鎮化率是百分之十七點九二,從社會結構來說,逾八成是農業人口,國家還是相當貧窮。
改革開放,就是要大力發展經濟,經過四十年的大變革,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除了農村貧窮人口減少逾七億,還在優化社會結構上做了不少重點工作,例如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打造城市群、大力發展高鐵等基礎設施把西部和中東部連為一體、戶籍改革。
要讓一個逾十億人口的社會在結構上提升和優化,同時實現整體的蛻變,難度可想而知!中國改革開放之路並不容易,然而,吾人看到中國近年來的城鄉巨變,很多村莊正在消失。這個改變,有人說,中國正從一個相對分散的熟人社會,變成聯繫日益密切的陌生人社會。
事實上,城市的崛起,有了市場經濟,相對改革開放前的「制度分配」,爭拗增多是必然現象,公民對權利的訴求、對文明理念和法治精神有更多體會和要求,也是自然不過的,如何消除因改革不到位而出現的問題,這是國家不能不認真去應對的。此外,改善山區貧困落後亦不容忽視,例如雲貴山區,因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脫貧難度極大。
現在距離二○二○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很近,國家領導人曾承諾二○二○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看來也只是一個願景。要實現偉大的社會進步,向美好社會邁進,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仍然荊棘滿途,在在考驗中華兒女是否多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