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論盡」或「笨手笨腳」,動作不靈活甚至無緣無故跌倒,有機會出現動作協調障礙(DCD)!由於他們智力正常,往往令家長及老師誤解是「專登」或「搗蛋」。有註冊物理治療師解釋,部分動作協調障礙的小朋友即使平衡及動作協調能力比同齡兒童弱,但可透過物理治療訓練平衡力與肌肉力量,提升感覺運動能力。至於家長應發掘小朋友長處,日常多加鼓勵與讚賞,讓小朋友學習路上重拾自信。
本身是註冊物理治療師的香港物理治療師學會兒科專研組會員陳淑卿解釋,DCD兒童在動作協調上出現困難,生活上自理能力較差,某些孩子會經常跌倒或需協助穿衣,不懂用筷子,跑步姿勢欠靈活。
在學習上,寫字較慢、字體不正、記憶力弱,從而表現不專心。從外國研究發現,DCD出現在年齡介乎五至十一歲的兒童,發病率為百分之六,而且男孩的發病率比女性高。
然而,小朋友學習時「坐唔定」、「周身郁」,令家長感到他們是不專心和反叛,或擔心出現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陳指,兩者病徵相似,如某些DCD小朋友觸覺較差,需要花費大量精神感受自己坐在椅子的力度,以維持平衡,從而失去精神專注課堂上的知識,並不代表他們是過度活躍症孩子。但她提醒,從外國研究指出,患有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的孩子都有五成機會出現動作協調障礙,因此若家長若不清楚孩子是屬於甚麼類型症狀,應尋找專業人士評估。
陳淑卿說,透過適當的物理治療可改善小孩協調姿勢動作,改善集中力。她分享經驗,曾有一名四歲男孩因長期專注力差、寫字能力弱,而且經常跌倒,情緒還會大起大落,用七個月時間主要訓練其平衡力、軀幹固定力和感覺運動能力,慢慢地跑步時不會經常跌倒,而且專注力上升,學習情況有改善。
記者林祐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