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三間龍頭醫院接連發生「睇漏片」的嚴重醫療失誤,導致肺癌病人延誤診治。港大內科腫瘤科臨床副教授邱宗祥昨日承認,公立醫院放射科人手長期不足,更形容該類個案在公院並非罕見,「其實間唔中都會發生。」據了解,醫院管理局正試行輔助臨床診斷的人工智能技術,協助醫生檢視X光報告。惟技術始終未能完全取代醫生,最終仍需由醫生跟進。
邱宗祥表示,一般情況下,最理想做法是應由放射科醫生解讀X光片,但近年公立醫院放射科人手長期不足,此做法根本難以實行,有關工作多數轉嫁到臨床醫生身上。目前做法是當醫生發現病人X光片有陰影,一般不會即時跟進,而是建議病人三個月後再照X光,了解陰影面積有否變大,才再決定進一步跟進或治療。
另一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應志浩認為,短時間內出現三宗「睇漏片」個案,情況不理想,又認為即使並非放射科醫生,一般的病房醫生只要小心查看,絕大部分可以發現病人的異常情況;但假如X光片的陰影面積只有數毫米,則有機會被誤以為是很小的疤痕或其他原因,但達兩至三厘米則一定容易察覺。
公立醫院照X光的病人數目龐大,據了解,為減輕醫生工作及加強診斷準確度,醫管局目前已在部分公立醫院試行輔助臨床診斷的人工智能技術,有關技術由放射診斷部門及資訊科技部門共同研發,主要是協助醫生診斷肺部X光片,尤其能識別一些很初期的癌症特徵,初步測試結果反映其準確度理想,不過仍需由醫生作最後的診斷。至於有關技術何時正式全面推行,則未有定案。
公院「睇漏片」事故引發更多潛藏的同類個案浮現,市民鍾先生的親屬定期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及大埔那打素醫院照肺部X光片。今年七月親屬暈倒入院,照X光片時發現有陰影,但院方未有理會,只初步懷疑是前列腺癌。直至九月,親屬再覆診時才確診肺癌,但當時已屆晚期,並已擴散至肝及直腸,親屬數星期後離世。鍾先生指最初以為此乃獨立事件,現時才知悉情況十分普遍,質疑公營醫療是否出現系統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