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風雲:減廢必須有配套

香港人均垃圾量冠絕全球,這除了因為香港是商業城市,市民熱衷消費,更跟港府長久以來沒有做好減廢回收脫不了關係。港府早前公布「資源循環十年藍圖」,冀二○二二年減少四成都市固體廢物,並最快於兩年後實施垃圾徵費。藍圖無疑很美好,問題是,回收配套十畫未有一撇,只知磨刀霍霍向市民,減廢會有好結果嗎?

眾所周知,目前本港所謂的回收配套,仍然停留在十多年前的三色回收桶階段,廚餘回收一直只聞樓梯響。別說廚餘佔家居廢物相當大的比重,有必要跟一般家居廢物作出區分,就算是廚餘本身亦有價值,當中的有機物經過特別處理就能轉化為再生能源。惟本港只有個別環保科技公司進行試驗,未能普及,成效輕微。另外,三色回收桶接收的可再造廢物,又因為內地拒收洋垃圾而減少出路,回收商無利可圖,最終又是直送堆填區埋葬。

由此可見,減廢的前提是必須有全盤回收計劃,回收必須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吸引更多商戶參與,將餅做大做闊,減廢才能事半功倍。奇怪的是,港府彷彿完全無想過大力發展回收業,單是最近實施的「四電一腦」徵費計劃,居然只有一間指定回收商上門接收廢電器,其他有意參與的回收商統統被拒諸門外,不但予人官商勾結的不良觀感,業界無法百花齊放,令到市民冇得揀之餘,做獨市生意的回收商亦都出現消化不良,到頭來胡亂棄置的廢電器依然遍地開花,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