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哥要溫功課,開學不久測考默殺至,學童接踵而來的學業壓力大增,家長要密切留意,防抑鬱來襲。精神科專科醫生林慧心留意到上月因學業壓力求醫新症比平日顯著增加,有學童因升學壓力過大,課堂上突閃過尋死念頭,後來揭發有情緒問題。她提醒家長,子女若持續變安靜或總是躲起來,應找他們傾談或尋求輔導,以藥物及心理治療,一般兩至四周可顯著改善病情。
抑鬱因腦部神經遞質失調,加上生活壓力及疾病而觸發。有家族史、性格較悲觀,長期面對逆境的人都較易有病態抑鬱,學業壓力是常見因素。林慧心按臨床經驗發現,從十月開始,學童因抑鬱症求助個案數目,較九月或暑假時顯著增加,平均每星期有三宗新症,當中來自傳統或國際學校學生都有,女孩個案較多,最年輕患者是只有十一歲的小五女生。
林指,該女生一直自我要求高,並開始感受到呈分試壓力,擔心成績有退無進,連老師與同學都會因她不夠好而疏遠她。其後情緒漸變低落,經常胃痛作嘔,覺得沒希望,上課不能專心,在校內哭着要回家。
林亦接獲兩宗中五生為升讀大學感煩惱個案。其中一名女生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自中三起逐步減少睡眠爭取時間溫習,由每晚睡六小時變中五時每晚睡四小時。她曾因壓力過大「自殘」,將頭浸入水感受窒息感覺。另一名男生則因兄長學業出眾,擔心比不上哥哥而情緒低落,以打機逃避現實。
上述三宗個案,學童一直至家人發現他們逃學及提出退學才知抑鬱發作要求醫。三人透過藥物調節腦部神經遞質,並從認知行為治療中糾正災難化思想模式後,解難和抗壓能力都有改善。
林表示,學生踏入呈分試或公開試前一兩年,都是抑鬱症高峰期,「入大學與考試大過天」想法,更易令壓力爆煲。她提醒家長,學童抑鬱徵狀多數不明顯:「佢哋匿埋房喊,瞓得唔好都未必會見到。」父母應從子女小時開始培養與他們每晚溝通習慣,若發現他們比平時安靜要留意,一旦有傷害自己行為,要盡快尋求協助。
記者戴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