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團體發現本港公立醫院處理急性中風的服務不足,有機會增加深夜發病病人的失救機率。團體建議全港公營醫院推出廿四小時中風治療服務,包括將近年治療中風的新療法「血管介入治療」也納入廿四小時服務內。
本港以缺血性中風患者為主,即患者因血管栓塞而中風。香港中風基金發現,一六至一七年度公立醫院共有一萬多宗急性中風個案,近半數發病時間為下午五時至早上九時,部分病人更於深夜時分發病。雖然醫管局近年已逐步於公院推行廿四小時急性中風溶栓治療,在患者發病四點五小時內接受注射溶血劑,溶解堵塞的血管的血塊。不過,至今仍有三所公院未有提供該服務,部分病人發病時需轉往其他醫院接受治療,深夜病發的病人有機會失救。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指出,另一種血管介入治療(或稱導管取栓術)則是近年治療急性中風的新療法,透過導管由大腿血管進入頸部或腦部血管,直接取走堵塞的血栓。約有兩成急性中風病人適用這種微創手術,並可配合使用傳統溶栓治療。
黃又指,對比只使用溶栓治療,血管介入治療可在中風後「黃金六小時」內採用,病人術後康復並獨立生活的機率高近一倍,惟現時擁有血管介入治療技術的醫護人員並不多。
香港中風基金主席方道生建議加強醫護人員的血管介入治療技術培訓,並於全港公營醫院推行廿四小時溶栓治療及血管介入治療服務,減低中風患者殘障及死亡率。